延安|探访抗日战场丨八载干戈仗延安:民族的命运在这里得到解答( 二 )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 ,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前的抗日战争研究会上 , 淡定自若地掰着手指 , 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 , 向世界预告中国抗日战争的前景和意义——“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 。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崇高的土地上 , 必然成长起许多高尚的精神 。” 在延安这片古老土地上“空前伟大的一幕” , 开启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精神和豪迈气质 。
刚刚以命相搏、一路血战 , 以万里征途在地球上留下一条红飘带的我党我军 , 在山河破碎的危机面前 , 以一种精神的纯度和人格的高度告诉人们 , 什么是民族大义 , 什么是家国大爱?
时间构成了历史 , 同时以独特的视角记载着历史——
1935年12月 , 我党在延安召开了继遵义会议之后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瓦窑堡会议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 , 精辟地阐明并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
1936年2月 , 改编为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 东渡黄河 , 铁骑刀兵战日寇 。
1937年8月25日 ,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9月25日 , 平型关大捷的战报就飞檄全国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抗战期间日军轰炸延安城后的情形 。资料图片
高地·砥柱
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观点 , 战争是人类最复杂激烈的群体活动 , 一旦战争开始 , 所有常态的生活规则和秩序都会退场 。随着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 , 延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 , 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 , 中国共产党成为长期抗战的中流砥柱 。
为阻止敌人隔河伺机相犯 , 包括八路军留守部队、边区保安队和自卫军三部分在内的陕甘宁边区武装力量 , 依托千里河防工事 , 打退了日军对边区河防阵地的78次大规模进攻 。1938年至1941年 , 日本侵略者不断空袭延安 , 前后达17次 。1939年6月 , 1.5万余名日本侵略者企图以重兵强渡黄河 , 攻占延安……我们不能选择战争开始的时间 , 但总是能够选择战争的结果——胜利 。
而在相邻的战场上 , 国民党将领则先发出催粮饷的电文:自古未闻有饥寒交迫之兵而能杀敌制胜者 。
事实上 , 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就是这样的兵 , 就是这样的“杀敌制胜者” 。都说战争打的是钢铁 , 可延安不仅极度缺钢少铁 , 甚至连维持生存的衣服、粮食也处于封锁之中 。然而 , 为了抗战胜利 , 延安军民没有抱怨只有创造 , 勇于流血也不吝流汗——“有创造精神”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为人民战争的胜利创造出全新的解读和范式 。枪炮中的歌声总是唱得自豪而自信:“没有枪没有炮 , 敌人给我们造……”
著名报人赵构超1944年访问延安 , 回到重庆后在《新民报》发表长篇通讯《延安一月》 。周恩来称之为“中国采访人员写的《西行漫记》” 。作为一名采访人员 , 赵构超在书中通过亲历见闻描述了延安 , 而其中的关键词 , 就是人——共产党的人和边区的人 。
“百年积弱叹华夏 , 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陈毅从苏北战场来到延安参加党的七大时写下的诗句 , 生动表达了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民族的希望”的事实 。
信仰·奔流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 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这段名言就出自毛泽东在延河畔的一次讲话 。
说到延安 , 缓缓流过的延河是一个永远相伴的话题 。无论是长度、流量还是流域 , 延河不过是一条黄河支脉 , 静谧淡然 , 从不喧哗 , 在地理学上难以占有重要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