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晚报|【打造文旅名城 走进传统村落】《寻回老家的路——村子记事》观音文化第一村 “故事窝”里说观音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打造文旅名城 走进传统村落】《寻回老家的路——村子记事》观音文化第一村 “故事窝”里说观音
平顶山晚报|【打造文旅名城 走进传统村落】《寻回老家的路——村子记事》观音文化第一村 “故事窝”里说观音
本文插图

□本报采访人员 王春霞/文 张鹏/图
在香山寺脚下 , 有一个美丽的村庄 , 名曰石桥营 。 清清的湛河水绕着古老的青石寨墙 , 自西向东从高高的寨门前流过 , 这里山清水秀 , 风景优美 。
在这座屹立六百余年的古村里 , 藏着古老的建筑和不老的传说 , “一步两眼井”“五步三孔桥”“三步两孔桥”……这里被誉为观音文化第一村 。
石桥营是个有名的“故事窝” , 由于对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与保护成绩斐然 , 近日被授予“第四届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集体成就奖” 。
6月19日 , 新华区香山管委会石桥营村 , 徜徉在古朴安详的氛围里 , 聆听美丽的传说与故事 。
|古村美景入画来
说也奇怪 , 发源于马跑泉村的湛河 , 唯有在流经石桥营时分汊 , 形成两股河流 , 在流过寨门湛溪之后 , 又合成一股 , 于是寨门前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小岛” 。
平顶山晚报|【打造文旅名城 走进传统村落】《寻回老家的路——村子记事》观音文化第一村 “故事窝”里说观音
本文插图

“小岛”上有一座六角亭
如今 , 这片“小岛”上立起一座六角亭 , 健身步道曲径通幽 , 花草树木错落有致 , 成了村民健身游玩的小公园 。
平顶山晚报|【打造文旅名城 走进传统村落】《寻回老家的路——村子记事》观音文化第一村 “故事窝”里说观音
本文插图

石桥营村寨墙、城楼和三孔石桥
寨门前一座五步三孔石桥 , 桥下湛河绿水潺潺 , 围着高高的青石寨墙流向东南 。 一踏进石桥营村 , 就被眼前如画美景迷住了 。
65岁的村民吕长坡多年来致力于“石桥营故事”的保护与传承 , 曾担任石桥营村党支部书记 , 现任平顶山观音民俗文化民展协会副会长 。 他说:“村子里的老寨墙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修建的 , 比临沣寨还早5年呢 , 只是后来被毁坏 , 只残存墙基 。 2017年 , 村里又重修了西寨门、南寨门和200多米的寨墙” 。
在湛溪寨门内侧 , 各有一条古老的门闩石 , 石上圆圆的门闩洞见证着年代的久远 。
话说 , 唐朝至元代 , 香山寺脚下的香山街一度曾是繁华的市镇 。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 香山街的废墟东南部建起一座军屯营 , 这就是石桥营 , 至今已有620多年历史 。
吕长坡说 , 当年整个村子是按龟形建制的 , 中间龟背部分地势较高 , 从空中拍摄的话 , 龟背、龟足仍清晰可见 。 最初村子由丁、任、吕、马、薛、郎六个姓氏发展而来 , 如今仍有几十户村民生活在老村内 , 不少村民则从老村迁居北部山坡 。
平顶山晚报|【打造文旅名城 走进传统村落】《寻回老家的路——村子记事》观音文化第一村 “故事窝”里说观音
本文插图

村中老房子仍有人居住
走进村子 , 青石或红石砌成的老房子和院墙随处可见 , 有的居民至今还住在清代建成的石头楼房里 , 整个村子透出一股安详古朴之风 。
村民王金环至今仍住在一栋青石老房里 , 这是一种低梁高挂柱形的老房 , 木板棚上面能住人能放物 , 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 她说:“我丈夫郑向宝 , 他们一家几代都住在这栋老房子里 , 住着也很舒服 , 冬暖夏凉的 , 所以我们没想过要搬 。 ”
|“一步两眼井”的美丽传说
香山寺是观音菩萨(三皇姑妙善公主)修行证道圣地 , 观音文化兴盛 。 石桥营位于大香山南麓 , 凡是从山南到香山寺上香的香客 , 到石桥营即进入香道(神路) , 这里是约定俗成的香道起点 。 众多香客、游客会聚 , 这里自然流传着很多与观音有关的传说 。
在石桥营老村西头一户村民家门前 , 有两眼保存完好的古水井 , 相距一步之遥 , 令人称奇 , 被当地百姓称为“一步两眼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