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扎根大山深处养路护路,铁路进入防洪关键期( 二 )


2012年7月下旬到8月初 , 秦皇岛、唐山地区连降暴雨 , 降雨量累计高达300余毫米 。 8月2日0:26分 , 梁万勇手机急促响起 , 车间主任向他传达抢险命令:丁庄隧道被泥石流阻断 , 89617次货车被拦截在隧道内 , 中断上下行行车 , 立即火速前往!此时 , 他和工友们正在滦河大桥桥下观测陡涨的滦河水位 , 来不及多想 , 留下职工坚守这边的岗位 , 和其他职工一起爬河堤、越山坡 , 百米冲刺般赶往隧道 。 之后的15个小时的抢险大战 , 梁万勇一刻也没有停歇过 。 车间主任唐建国怕他心脏出问题 , 命令他休息 , 他却说没看到抢险胜利通车的那一刻自己是睡不着的 。
丁庄隧道抢险胜利后的那段时间是梁万勇和工友们最难熬的时间 。 由于隧道上方山体含水量饱和 , 再下雨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非常大 , 24小时不间断的看守监测成为刚刚抢通后保证丁庄隧道安全的首要任务 。 没等领导开口 , 梁万勇第一个自告奋勇留下来和工友们一起坚守岗位 。 在隧道口附近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里 , 他和工友们面对着暴雨随时带来的险情和蚊虫蚂蚁无情的叮咬的考验 。
桥梁赋予了他工作激情 , 钢轨给予了他学习的灵气 。 凭着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和不懈追求 , 更是由于强烈责任心的驱使 , 梁万勇在桥梁维修岗位36年的时间里 , 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 让设备隐患无处遁形 , 被职工们戏称为桥梁上的“啄木鸟” 。
为解决管辖设备远 , 交通不便带来的不利因素 , 梁万勇总结出了“平推立体作业”的维修方法 。 根据年度作业计划安排 , 针对道路较远 , 来去不方便的实际 , 实行从桥面到桥下的立体维修方式 , 对每座桥实行综合维修 , 确保把项目做细做全 , 严格标准 , 强调现场回检 , 干一座保一座 , 不重复跑路 , 不重复上桥 , 实现了劳动效率的最大化 。 立体化维修的前提是要对工作量做全面的调查 , 梁万勇组织了工区检查小组 , 每次干活之前 , 都要对计划维修的桥涵做详尽的调查 , 从桥面到墩台 , 护轨、扣件、人行道板、支座、墩帽、墩身 , 细心会诊 , 一处不漏 , 为作业的精准有序奠定了基础 。
【燕赵都市报|扎根大山深处养路护路,铁路进入防洪关键期】每到冬季 , 丁庄隧道破冰都是滦河桥工区的重点任务 。 多年来技术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想了很多的办法 , 他们对漏水点挖槽排水 , 往侧壁上抹黄油 , 安装地热装置 , 设置保温板 , 但效果都不理想 。
2019年夏季降水量大 , 冬季隧道的结冰点增多 , 必须每日破冰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 梁万勇提出了用“太阳能热水器伴热带融冰”的想法 。 在技术科和车间的支持下 , 梁万勇将原有的保温板内外的冰流清理干净 , 顺水流垂直安装上伴热带 , 用热量保证水不结冰 , 使水顺着伴热带流下 , 引入排水沟 。 安装后 , 经48小时试验 , 保温板内外都没有冰馏和水迹 , 水流在保温板引流槽内直接流入地沟 。 “电热除冰装置”实验成功 , 梁万勇不仅解决了安全生产上的一个难题 , 也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
默默坚守的“山鹰”
“调度命令已下达 , 封锁时间11:00至13:00 , 上桥!”11时整 , 梁万勇下达了上桥指令 。 2个小时的天窗点 , 对梁万勇和工友们来说 , 显得特别珍贵 。 经过列车一天的冲击 , 支座有没有异常?钢梁杆件有没有松动?裂纹有没有发展?他们一刻不停地巡视、查看、测量 。
“工作辛苦不怕 , 30米高空作业不怕 , 煤焦油灼伤脸颊不怕 。 可流动性大、在外一住大半年 , 这些对所有的桥梁工都是一种极限挑战 。 ”梁万勇多少有些无奈 。 老父亲生病住院 , 他只得叫妻子和哥哥轮流照顾 。 梁万勇抚摸着钱包里的全家福:“这辈子亏欠家人太多太多 , 也想多陪陪他们 。 但是列车密度增大 , 每一个桥梁病害都可能危及行车安全 , 由不得半点马虎啊!”话音未落 , 这个年过半百的汉子动了动嘴角 , 垂下眼睑 , 没有继续说下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