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师力斌新著《杜甫与新诗》出版


杜甫|师力斌新著《杜甫与新诗》出版
杜甫与新诗封面
01
作者简介
杜甫|师力斌新著《杜甫与新诗》出版
《杜甫与新诗》作者师力斌博士
师力斌 , 笔名晋力 , 诗人 , 评论家 , 文学博士 , 《北京文学》副主编 。 199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政治学系 , 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 1993年开始发表诗歌 , 曾获全国首届新田园诗大赛、巨龙杯首届高校诗歌大赛、第三届名广杯诗歌大奖等奖项 。 作品入选《诗歌北大》《中国当代实力诗人作品展》《中国诗歌民刊年选》《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等多种选本 。 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化研究 , 著有《逐鹿春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领导权问题》《杜甫与新诗》 , 评论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环球时报》《中国文艺评论》《艺术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诗探索》《山花》等刊物 。 编有《全球华语小说大系·海外华人卷》(张颐武主编)、《北漂诗篇》三卷(与安琪合编)、《后窗“四人谈”――北京文学评论集》(参编) 。
02
在杜诗的回音里
孙 郁 (著名学者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新文学的出现 , 在体式上已经不同于古代诗文 , 彼此确乎不在一个空间 , 几千年的辞章经验便不幸断裂了 。 但细细看来 , 散文、随笔略好一点 , 在语体文中出现一些古文的句式 , 是自然的事 。 独有新诗 , 则怠慢了诗经以来的一些精义 , 与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
我年轻的时候也写过一些新诗 , 几乎无法转换古诗词的韵致 , 笔调多是还从译诗中启示过来的 。 新诗作者不再关心古诗词 , 已经被诟病过多年 。 至于克服此一缺陷的办法 , 无论是诗人还是批评家 , 好似一直没有找到 。
我们的古人是很重视诗文的承传的 。 比如宋代以后 , 文人暗接杜甫传统者甚多 。 苏轼、黄庭坚言及杜甫 , 都能够从意境与文体中得其妙处 。 但到了民国 , 新文人对于杜诗多留在学术层面思之 , 于新诗中延其文脉者寥寥 。 何以如此?诗人们好似没有深思于此 。
最近 , 师力斌先生著《杜甫与新诗》一书 , 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 , 本书不妨说是对于新诗史的一种总结 , 又能独辟蹊径 , 认为不仅就思想性而言 , 从技巧来说 , 新诗可以借鉴杜诗者的路不止一条 。 人们多年间的疑惑 , 也瞬间冰释 。
师力斌认为 , 在某种意义上说 , 杜甫也是自由的诗人 。 古代的诗歌虽然有格律的要求 , 但那些形式对于杜甫都没有太多限制 , 其辞章与韵律都飞扬于语言之维的内外 , 汉语的潜能被一遍遍释放出来 , 形成不拘一格的体例 。
【杜甫|师力斌新著《杜甫与新诗》出版】作者说:“杜诗的好 , 不全来自对仗、平仄与押韵 。 杜诗丰富的技巧 , 可对应于新诗的字词、句法、结构等技巧 , 即使减却其韵律平仄 , 拿掉对仗 , 也不失诗意” 。
我们的作者在深读作品的时候发现 , 杜诗的变幻莫测之风 , 既有精神的幽深 , 也有表达的自如 。 “杜甫可谓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 , 下开宋诗以议论为诗的先河” 。 他引用王力先生观点 , 从诗词内在结构出发 , 看到超越法度的可能性 。 应当说 , 对于有文体意识的人而言 , 这样的发现 , 开阔了审美的空间 。
汉语的特点是字本位 , 字与字、词与词间 , 因了平仄不同 , 在搭配里有千变万化 。 自从人们重视佛经翻译的经验与方言的借用 , 文学的词语暗自生长 , 其内蕴深入到了广远之所 , 遂催生出新的艺术 。 六朝以后 , 诗文的起伏之韵 , 跳跃之思 , 流光逶迤而灿烂 。 但这种气象 , 到了近代已经式微 , 除了极少数人 , 士大夫已经多无此种遗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