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锦观|成都gai道的gai变


在成都话中 , 街道的“街” , 读作“gai” 。
作为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 街道是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 , 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
落实“中优”战略 , 我市提出要用创意改变街区气质 , 美学优化街区形态;
要重点打造生活美学馆等功能载体 , 大力构建可进入、可参与、可阅读、可感知的体验空间 , 引导市民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
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 , 大力引进创新企业、社会组织 , 不断创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 , 更好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 。
今天 , 让我们走进成都gai道 , 细品它们的gai变 。
【成都gai道的前世今生】
成都有史记载最古老的一条街道 , 出现在约公元前4世纪的《蜀都记》:“成都之南街名赤里 。 ”当时古蜀国开明五世迁都赤里 , 建立庙宇 , 成都首次成为都城 。 赤里街 , 是当时官府所在地 。
据史载 , 清末 , 成都有438条街 , 113条小巷 。 据不完全统计 , 成都现在有约4500多条街道 。
【关于街道】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 , 所以我钟爱拍摄和写老街的建筑、人、事 , 因为有了它们 , 城市才有了灵魂 。 ”《成都街道漫步手记》作者冯晖如是说 。
对于街道的规划与建设 , 新城市主义主张“平反”那些老城市的街道 , 以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来取代小汽车出行 , 打造“小街区” , 进而推进环保与可持续性 。 在国外 , 纽约曼哈顿、巴黎、东京、巴塞罗那城区都是“新城市主义”的典型范例 。
更新 , 从来都是实现街道之变的有效路径 。 前两年 , 巴塞罗那推出了一个名为“Superblock”的计划 , 通过在已有的城市网格纹理基础上进行街区改造 , 从而为街区内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和绿色环境 。
在英国权威旅游指南杂志《Time Out》 2018年发布的全球最酷街区的评选中 , 墨尔本的菲茨罗伊位列第十 。 这个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是贫民窟的街区 , 通过更新之后 , 不仅呈现了超棒的街头艺术 , 还有各类咖啡店、餐厅、酒吧、美术馆以及艺术工作室 。
在泰国清迈的宁曼路 , 各种极具设计感的餐厅、咖啡馆、甜品店 , 加上手作坊、民宿、酒吧……把这里打造成为世界闻名的网红街道 。
成都日报锦观|成都gai道的gai变
本文插图
【成都日报锦观|成都gai道的gai变】

【成都·gai变】
近年来 , 我市在街区塑造上也是颇花心思 。 每年都有不少街道通过更新 , 发生着改变 。
街道在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成都味”的同时 , 也努力挖掘着曾经“沉睡”的历史沿革或者典故——
成都日报锦观|成都gai道的gai变
本文插图

青砖代表着传承 , 金属质感、经过VI(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街名 , 则代表着今天的创新 。
成都日报锦观|成都gai道的gai变
本文插图

以活字印刷为设计元素的街头装置
《Time Out》评选出“全球最酷50城市街区” , 其中包括成都镋钯街 。 《Time Out》评价道:“这里既有古老的建筑也有现代化的发展 , 成为了成都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典型代表 。 ”位于镋钯街的崇德里 , 就是通过再造重现旧时建筑风貌的典型 。
成都日报锦观|成都gai道的gai变
本文插图

新一轮的打造与重塑中 , 在位于青羊区的小通巷 , 更多的历史典故也被重新发掘出来 , 比如——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文艺青年 , 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的曾孝谷于 1873 年出生于小通巷 , 在“梦明湖馆”长期居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