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常书鸿:此生只为守敦煌( 三 )

  迷人的艺术 , 伴随的是艰苦的生活 。

  张大千离开敦煌前 , 把自己在莫高窟细细考察后所做的一本资料留给了常书鸿 。 临走时 , 他紧紧握着常书鸿的手说:“我们走了 , 你还要在这里无穷无尽行使研究和保护之责 , 书鸿 , 这可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无期的徒刑呀!”

了解到   仅凭他常所长一人之力 , 如何守得住这偌大的敦煌?

  那个年代 , 国事纷乱 , 百姓多难 , 谁能维护敦煌?谁会魂系敦煌?作为眼前唯一的留守者 , 常书鸿唯一的使命 , 就是要为敦煌的生存大声疾呼!他没日没夜赶写一篇为敦煌事业疾呼的文章《从敦煌近事说到千佛洞的危机》 , 并对后来陪伴他在敦煌做研究的妻子李承仙说:“你想 , 现在敦煌的事业又到了无人管顾的地步 , 我若是不疾声呼救 , 还有谁来关心?” 他在文章里写道:

  这里既然是一个四十里无人烟的孤僻所在 , 一般年轻同事 , 因为与城市生活隔绝 , 日久就会精神上有异常孤寂之感!平时如此 , 已甚不安 , 一到有点病痛的时候 , 想来想去就觉得非常可怕了 。

  那位在发高热时哭泣的同事C君 , 哀告大家“我死了之后不要把我扔在沙堆中 , 请你们好好把我葬在泥土里” 。

  五年了 , 我在这瀚海孤岛中 , 一个与人世隔绝的死角落 , 每次碰到因孤僻而引起的烦恼问题——如理想的工作人员不能聘到 , 柴草马料无法购运 , 同仁因疾病而恐惧……

  ……对于一个生存其间负责保管的人 , 睁眼看到千佛洞崩溃相继的险象 , 自己又没有能力来挽救 , 实在是一种最残酷的刑罚 。

  ……四十八年前(1900)斯文·赫定在罗布泊沙漠中发现的楼兰长眠城 , 是消失于纪元后一世纪之初的为沙子所埋没了千余年的古城 , 这正是汉魏没落了的中国政治势力的象征 。 我们不要小看这轻微沙粒 , 它时时刻刻在毁坏千佛洞和宝藏 , 也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能否万世永生的一个挑战!

  上海《大公报》的主编王芸生 , 收到了常书鸿这份两万言的稿子 。 “……也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能否万世永生的一个挑战!”王主编默念着这句结束语 , 不禁喟然长叹 , 立马在稿签上写下了:即发三版头条 。

  敦煌在常书鸿们的保护下

  敦煌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敦煌石窟 。

  为了解决最严重的流沙侵袭问题 , 常书鸿想尽一切办法 , 把洞窟的积沙清理掉 , 并筑起了一道千米长的沙土墙 , 矗立在千佛洞前 。 当无耻的军官向他索要洞窟里的彩塑 , 欲据为私有 , 常书鸿断然拒绝 , 巧用女儿沙娜的两幅临摹作品将他们打发 。 几十年来 , 他和同事们临摹敦煌的壁画 , 为洞窟编号 , 将敦煌进行了系统且细致地研究与保护 。

  那年 , 常书鸿带着又一批志愿进入敦煌的同事赶往去敦煌的路上 。 有人问:“常先生 , 我想问你 , 你是学西画的 , 你是什么时候才有这些想法的呢?” “那当然也是到敦煌以后 , 在真正认识了敦煌 , 又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常书鸿说着 , 若有所思地微笑了一下 。 “你想想 , 我原来是那么崇拜西方的艺术大师 , 现在我以尊崇无名的中国民间工匠为荣 , 这就足可以说明敦煌艺术那无法抗拒的魅力……嗯 , 说不定 , 你一看 , 也会……(不想走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