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解局“一针难求”:谁在领跑新冠疫苗研发?免疫保护期有多久?产能如何?( 二 )
具体来看 , 持续支持多款疫苗的同步研发具备三重实际意义 。 “产能上 , 没有一家公司拥有生产数十亿剂疫苗所需的资源或基础设施 , 这将需要全球努力;生产要求上 , 每种正在开发的疫苗都有独特的生产要求 , 要重新配置制药公司的基础设施 , 使其能够生产单一类型的疫苗 , 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 , 这样做会大大推迟生产;疫苗特性上 , 每种在研疫苗都有不同的特点 。 对于年轻、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最好的疫苗 , 很可能不是针对7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最好的疫苗 。 ”肯尼迪博士向《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表示 。
此外 , 美国罗格斯大学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理查德?埃布莱特教授(Richard H. Ebright)在采访中还补充了另一原因 。 “(若有成功的候选疫苗出现)研发将继续 , 全球需要多款疫苗 , 尤其是如果要在数年内保持免疫力 , 需要采取重复给药(repeat administration)——‘加强剂量’(booster shots , 注:在较早注射剂量之后额外给予疫苗 , 旨在将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力提升回能产生免疫保护的水平) 。 另外 , 如果第一批(研发成功)的疫苗(在产能上)难以提供达到接种人群全覆盖或者不适合重复给药 , 那么研发更要继续进行 , 开发更多种类的疫苗 。 ”埃布莱特教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 。
由此可见 , 打赢抗疫之战的最佳对策是创造多款安全且有效的疫苗 , 就日前已公布的临床试验数据来看 , 在研疫苗排头兵显示出积极效果 。
5月18日 , Moderna官网发布了mRNA-1273的Ⅰ期临床试验数据 , 而陈薇院士团队于5月2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了其在研的Ad5-nCoV的Ⅰ期临床试验数据 。 6月16日 ,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也披露了Ⅰ/Ⅱ期临床数据 , 这使其成为了全球首款披露临床试验数据的新冠灭活疫苗 。
从结果来看 , 三款疫苗接种后 , 志愿者体内均产生抗体 。 其中 , Ad5-nCoV疫苗在给志愿者接种后28天时 , 显示出免疫原性和人体耐受性 。 国药集团灭活疫苗的揭盲结果显示 , 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 , 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 , 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 , 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 , 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 , 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 。 Moderna的临床试验报告同样显示出积极结果 , 但因抗体相关数据不全、抗体持续时间不清楚、未通过科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而引发了一定业界质疑 。
新冠疫苗免疫保护期仍未知 世卫最低门槛为6个月
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临床试验结果释放出一定积极信号的同时 , 一项最新研究将“新冠疫苗能够提供多长时间的免疫保护期”这一话题移至聚光灯之下 。
6月18日 , 重庆医科大学团队在《自然》上发表题为《无症状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临床和免疫学评估》(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assessment ofa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s) 。 研究人员观察到从新冠病毒感染中康复的个体里 , 有很大比例的IgG和中和抗体水平在感染后2至3个月内开始下降 。 在另一项针对8名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的中和抗体滴度动态分析显示 , 4名患者在发病后约7周显示中和抗体减少 。 一种数学模型还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后免疫力的持续时间较短 。
研究者就此写道 , “尽管这些研究规模很小 , 上述这些发现可能会促使一些国家重新考虑发放所谓的‘免疫护照’” 。
值得注意的是 , 上述研究的观察对象为新冠病毒感染者 , 并非新冠疫苗接种者 , 因此不能直接推导出“新冠疫苗免疫有效期仅2~3个月”这一结论 。 在上述论文中 , 研究人员表示仍然不确定如果抗体确实提供保护 , 免疫力能维持多久 。
对于新冠疫苗的免疫保护期究竟多长这一问题 , 埃布莱特教授和肯尼迪博士在采访中均认为目前难以有所定论 。
推荐阅读
- 科学|辉瑞公司的实验性新冠疫苗似乎显示出有希望的结果
- 科学|294种抗体中发现一种关键基因IGHV3-53,有助新冠疫苗和药物开发|国际战“疫”行动
- 途家|途家时隔一年接连换帅:“虚假消息”、“恶意扣款”乱象依旧 新掌门人陈刚难解局
- 疫苗|葛兰素史克拟与Medicago合作研发植物性新冠疫苗
- 疫苗|异动股揭秘:我国多种新冠疫苗冲刺三期临床试验,全球新冠疫苗玻璃瓶短缺 山东华鹏触及涨停
- 研发世卫组织:全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研发新冠疫苗
- 疫苗|口服型新冠候选疫苗!温州大学为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
- 新冠肺炎疫情我国首个新冠mRNA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
- 临床评估中美欧各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如何?
- 重组蛋白又一个!我国研制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进入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