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宗白华 | 美从何处寻( 三 )


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宗白华 | 美从何处寻
本文插图

但是心的陶冶 , 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作准备的 。 创造“美”也是如此 。 捷克诗人里尔克在他的《柏列格的随笔》里有一段话精深微妙 , 梁宗岱曾把它译出 , 现介绍如下:
…一个人早年作的诗是这般乏意义 , 我们应该毕生期待和采集 , 如果可能 , 还要悠长的一生;然后 , 到晚年 , 或者可以写出十行好诗 。 因为诗并不像大家所想象 , 徒是情感(这是我们很早就有了的) , 而是经验 。 单要写一句诗 , 我们得要观察过许多城许多人许多物 , 得要认识走兽 , 得要感到鸟儿怎样飞翔和知道小花清晨舒展的姿势 。 得要能够回忆许多远路和僻境 , 意外的邂逅 , 眼光光望它接近的分离 , 神秘还未启明的童年 , 和容易生气的父母 , 当他给你一件礼物而你不明白的时候(因为那原是为别一人设的欢喜) 和离奇变幻的小孩子的病 , 和在一间静穆而紧闭的房里度过的日子 , 海滨的清晨和海的自身 , 和那与星斗齐飞的高声呼号的夜间的旅行——而单是这些犹未足 , 还要享受过许多夜不同的狂欢 , 听过妇人产时的呻呤 , 和坠地便瞑目的婴儿轻微的哭声 , 还要曾经坐在临终人的床头和死者的身边 , 在那打开的、外边的声音一阵阵拥进来的房里 。 可是单有记忆犹未足 , 还要能够忘记它们 , 当它们太拥挤的时候 , 还要有很大的忍耐去期待它们回来 。 因为回忆本身还不是这个 , 必要等到它们变成我们的血液、眼色和姿势了 , 等到它们没有了名字而且不能别于我们自己了 , 那么 , 然后可以希望在极难得的顷刻 , 在它们当中伸出一句诗的头一个字来 。
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宗白华 | 美从何处寻
本文插图

这里是大诗人里尔克在许许多多的事物里、经验里 , 去踪迹诗 , 去发见美 , 多么艰辛的劳动呀!他说:诗不徒是感情 , 而是经验 。 现在我们也就转过方向 , 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 。 改造我们的感情 , 使它能够发现美 。 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移我情” , 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 , 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 , 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移世界” 。
“移我情”、“移世界” , 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 。
我们上面所引长沙女子郭六芳诗中说过:“今日忽从江上望 , 始知家在画图中” , 这是心理距离构成审美的条件 。 但是“十二珠帘夕照红” , 却构成这幅美的形象的客观的积极的因素 。 夕照、月明、灯光、帘幕、薄纱、轻雾 , 人人知道是助成美的出现的有力的因素 , 现代的照相术和舞台布景知道这个而尽量利用着 。 中国古人曾经唤做“移世界” 。
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宗白华 | 美从何处寻
本文插图

明朝文人张大复在他的《梅花草堂笔谈》里记述着:
邵茂齐有言 , 天上月色能移世界 , 果然!故夫山石泉涧 , 梵刹园亭 , 屋庐竹树 , 种种常见之物 , 月照之则深 , 蒙之则净 , 金碧之彩 , 披之则醇 , 惨悴之容 , 承之则奇 , 浅深浓淡之色 , 按之望之 , 则屡易而不可了 。 以至河山大地 , 邈若皇古 , 犬吠松涛 , 远于岩谷 , 草生木长 , 闲如坐卧 , 人在月下 , 亦尝忘我之为我也 。 今夜严叔向 , 置酒破山僧舍 , 起步庭中 , 幽华可爱 , 旦视之 , 酱盎纷然 , 瓦石布地而已 , 戏书此以信茂齐之语 , 时十月十六日 , 万历丙午三十四年也 。
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宗白华 | 美从何处寻
本文插图

月亮真是一个大艺术家 , 转瞬之间替我们移易了世界 , 美的形象 , 涌现在眼前 。 但是第二天早晨起来看 , 瓦石布地而已 。 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说:美是不存在的 。 我却要更进一步推论说 , 瓦石也只是无色、无形的原子或电磁波 , 而这个也只是思想的假设 , 我们能抓住的只是一堆抽象数学方程式而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