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川藏茶马古道输藏的茶叶产于何处

本文来自本人公众号茶是藏民饮食体系中的刚需 , 酥油茶、奶茶是藏胞每日不可或缺的食物 , 清末以前 , 全体藏胞所需茶叶全靠三条入藏茶马古道输入 。 川藏茶道是其中之一 。晚清英国人在西藏看到这个市场诱人 , 曾把印度的茶叶引入以谋利 , 受到晚清政府的抵制 , 四川总督赵尔丰在雅安设立茶马司 , 以强化输藏茶叶的竞争力度 , 以抗衡印度茶叶 。当时输藏茶叶就是两个产地 , 一个是云南的普洱 , 一个是四川雅安的茶叶 。四川雅安的茶叶叫做“边茶” 。“边茶”这个称呼源于明代中期 , 是对由四川销往藏区的茶叶的统称 。 在明朝 , 由于藏茶是涉及西藏和明朝军国财政大事的特殊商品 , 相当于历朝的盐 , 成为中央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 。 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就形成了皇帝亲自管理藏茶的习惯 。明朝一般将西藏地区视为边疆 , 称为“边” , 而将朝廷直接控制的内地称为“腹” 。明嘉靖年间 , 藏茶官走私和民间交易盛行 , 明初起实行的藏茶管理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朝廷于是改行由南京户部集权控制的“引岸制” , 即由户部统一印制发行“茶引” ,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销售许可和准入制度 , “茶引”就是凭证 。 “茶引”分为针对藏区销售的“边引”和针对内地销售的“腹引” 。 每引定量为100斤 , 朝廷按茶引收取茶税 。到了清代 , 各路边茶的制作形状、包装、品种都有各自的定式 , 并承袭下来 。乾隆年间 , 朝廷正式将输藏的川茶称为“边茶” , 分为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 。南路边茶产于四川雅安、天全、荥经等地 , 原料粗老并包含部分茶梗 。南路边茶的成茶曾分为毛尖、芽细、康砖、金尖、金玉、金仓六个花色 , 后简化为康砖金尖两个花色 , 品质优良 , 经熬耐泡 , 在藏族人中享有盛誉 , 占藏族边茶消费量的60%以上 。西路边茶简称“西边茶” , 系四川灌县、北川一带生产的紧压茶 , 用篾包包装 。 以前灌县所产边茶用长方形茶包 , 称“方包茶”;北川所产的为圆形包 , 称“圆包茶” , 现在圆包茶已停产 , 改按方包茶规格加工 。西路边茶的原料比南路边茶更为粗老 , 产区大都实行粗细兼采制度 , 一般在春天采摘一次细茶之后 , 再采摘边茶 , 加工工艺比较简单 , 一般杀青后晒干 , 蒸压后装入篾包即可 。西路边茶的毛茶色泽枯黄 , 稍带烟焦气 , 滋味醇和 , 汤色红黄 , 叶底黄褐 。上述这些茶叶加工包装好后 , 每年数千万斤茶叶就在官方的管制之下沿着茶马古道输往西藏 。茶马古道 , 从四川雅安出发 , 穿越高山低谷 , 横渡惊涛骇浪 , 途经泸定、康定、甘孜、拉萨 , 来到高原的每一个角落 。 在这条“天路”上 , 不仅有茶背子、马帮、土匪 , 还有百年老店、锅庄“阿佳”和康定情歌……茶马古道的茶叶运输交易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而推出历史舞台 。自从明朝川藏茶马古道开通后 , 川茶一直作为输藏茶叶的主要品种 。四川虽然不是国内茶叶的主产区 , 但却是最早记载茶文化和开始茶叶交易的地方 。这个记载出现在西汉资阳人王褒的《僮约》中 , 王褒和仆人约定的文字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之语 , 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茶具、茶叶交易和茶文化历史的记载 , 所以异常珍贵 。由这一记载可以知道 , 成都地区是世界上种茶、饮茶及茶文化的起源地 。武阳(成都新津、双流两县部分地区)是我国茶史、世界茶史中第一个被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茶交易市场 。当年川藏茶马古道输藏的茶叶产于何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