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考古之五·邯郸学步( 二 )
其实庄子引用这个故事时 , 根本不是为了说明不能盲目学习、要保持自己的特点的意思 。 《秋水》整篇都在说物无贵贱、大小、是非之分 , 要安于自然的道理 。 文章中 , 庄子虚构了公孙龙和魏牟的对话 。 公孙龙是先秦名家的代表 , 就是那个讲“白马非马”的人 。公孙龙说:“我少年时学先王之道 , 长大了又明白仁义之行 。 我的知识能让百家显得窘迫 , 我的辩才能让诸子无话可说 。 我认为自己已经很牛弊了 。 但现在听了庄子的话 , 却心中茫然又觉得不同凡响 , 想说点什么又不知怎么开口 。 请问 , 我是论辩不如他 , 还是才智不如他?我该怎么办呢?”魏牟就给他讲了井底之蛙的故事 。 说 , 庄子的学问太高妙了 , 是你的智力不能理解的 , 是你的辩才无法探究的 , 你就像井底之蛙那样具有先天的认识局限 。 然后魏牟又讲了邯郸学步的故事 , 告诫他:“今子不去 , 将忘子之故 , 失子之业 。 ”意思说 , 你先生还是赶紧走吧 , 否则就会像那个邯郸学步的人一样 , 庄子的学问没学到 , 还忘记自己原来的知识 , 抛弃自己的学业了 。很显然 , 庄子这是借魏牟之口 , 显摆自己学问高深莫测 , 掌握了宇宙真理 , 是公孙龙这样一心要“合异同”、“离坚白”、凡事要辩个明白的人想理解也理解不了 , 想学也学不会的 。 所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 所以魏牟叫公孙龙赶紧滚蛋 。 ——可是 , 这个故事哪里说到了不能放弃自己的特色、机械模仿他人了?然而 , 庄子不是这个意思 , 后世却都是这样解读的 。 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把邯郸学步解读为学习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的 , 我考了半天古也考不出个所以然 , 这里也不是讨论的重点 , 按下不表 。 比较而言 , 更让我感兴趣是:为什么会这样解读?心理学告诉我们 , 一个社会化的成年人 , 对他人的学习 , 往往以对自我的评判为前提 。 因为学习的行为 , 本质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放弃自我的行为 , 这是会牵涉到人的自尊心的 。 一个高自尊的人 , 可以在学习中接受他人的优越性 , 并乐于改变自我 , 让自我在学习中成长;一个低自尊(自卑)的人 , 总是表现为脆弱性 , 难以接受他人比自己优越的现实 , 他会拒绝向他人学习 , 从而拒绝改变自我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 往往跟我们的思维结构和心理期待相关 。 在对“邯郸学步”的解读中 , 对以我为主的追捧 , 为拒绝学习他人找到了最合适的借口;对寿陵人的嘲笑 , 维持了盲目的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 。 实际上这些都是病态的自尊的产物 , 真实反映了拒绝承认他人优越、拒绝认识真实的自我的自卑心理 。中华民族是个好学习的民族 , 可是 , 我们在学习中往往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 。 我们自古热衷于学习的是应试的知识和谋生的技艺 , 只要觉得有用 , 我们学得又虚心 , 又虔诚 , 从来不说以我为主;而一旦要学那些“无用”的东西 , 尤其是他人思想上的优点和思维上的长处的时候 , 我们就开始大谈不要盲目模仿、讥讽邯郸学步了 。李白有诗曰:“寿陵失本步 , 笑煞邯郸人”(《古风·其三十五》) , 可见对邯郸学步的嘲笑源远流长 。 面对整个民族如此漫长的嘲笑史 , 让我深感担忧的其实是那些小学生 。 在嘲笑声中 , 他们会受到强烈的心理暗示:保持自己已有的东西 , 比虚心向他人学习更重要;维护自己的低自尊 , 比改变和完善自我更重要 。这种从小形成的思维定势很难改变 , 因为它已经积淀为常识 , 就像本能一样不容易被察觉到 。 不能察觉就无法改变 。 难道他们要像我一样 , 从认识到排除当年好心的语文老师无意中种下的毒素 , 竟然要花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
推荐阅读
- 东京奥委会主席:取消东京奥运损失太大,不取消!
- “镀金式推娃”,为何会走向不讲常识?
- 没心没肺的“正能量”:洪水来袭,犹如仙境?
- 几个关于文革的常识要给小孩子们普及一下
- 对计划经济误解六:计划经济必须是全盘计划
- 常识被颠覆:存在并不存在,那什么在存在?
- 乔治葫芦娃|语文老师:中国5000年文学常识表!小初高都合用,建议为孩子打印
- 防汛|应急科普丨汛期来临,防汛自救小常识
- 夏季养生常识
- 印地安人是商朝人后代--是文盲闹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