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大家的习俗都是吃粽子吗

除了粽子应该还有咸鸭蛋,有的地方可能也吃艾草煮的鸡蛋,汪曾祺先生有一篇文章是讲端午节的习俗,包括炒十二红,里面有一套菜是炒红苋菜
■网友的回复
\u0026gt;佩长命缕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在端午节时用五色丝结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相传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u0026gt;避五毒避五毒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常是制药用。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端午习俗】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已被淡忘的习俗?------------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非遗习俗】这些地方过端午节有啥特别的非遗习俗?------------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重庆素有“巴渝大地”之称,所谓“巴”就是蛇,古时重庆人崇拜蛇,以蛇为图腾膜拜。以前蛇是不能吃的,但20世纪80年代起,重庆人选择在一年之中的端午这天烹制蛇羹,吃下以求保佑自己。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端午这天,扬州人作兴吃“十二红”。哪“十二红”?红烧鱼、红烧肉、红烧鸡、红烧老鹅、炝黄瓜、炝莴笋、炝萝卜、刀豆、苋菜、咸鸭蛋、雪里蕻、烧大粉或粉丝。当涂一带,吃粽子,还吃“五红”菜,就是虾子、黄鳝、咸鸭蛋、苋菜、雄黄酒。有的地方,在这一天炒蚕豆给小孩吃,说是“炒虫蚁”,小孩就不会被虫蚊干扰了。皖西六安舒城一带,有谚语说:“端午吃个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个桃,到老不用愁”。有些地方吃鸡蛋,杀鸡、杀鸭也是趁过节之际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难得吃到的东西。宁波老话讲,“忙做忙,勿要忘记五月黄”。以前端午节,老底子宁波人都吃“五黄六白”来过节。每年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端午还有个说法,叫做:“五月五,五黄三白过端午。”五月又称五黄月,所以端午节要吃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和咸鸭蛋黄;还要吃茭白、咸鸭蛋蛋白、白切肉。另外,还要吃“一红”,它指的是汗菜(加大蒜炒熟后菜汤红色)。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阳下晒,等水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汨罗江畔端午节习俗,除办家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观龙舟、回娘家、辞端午外,还包括偷神木、雕龙头、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祭龙、祭屈习俗,同时,也留下了“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游百病”是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往在端午节穿上新衣,到野外游玩。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了手抱花草的人群。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老年人认为,端午节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网友的回复
又是一年端午时,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想必每个人记忆中都有关于端午不同的记忆,就像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我依稀间也还能记得一些端午片段。当然这都是在我还是念小学的时候了,也不知怎的,小时候对这种节日的感受比较深,那时一整年能发生趣事儿的日子不大多,小孩子都是期盼着节日的到来的。 我老家的房子依水而建,水在中国文化里面有财源滚滚的意思,而可能我爷爷感觉临河居住还不够,还给我们几姐弟名字当中都取了有草字头或是三点水的名。我家真和水有缘,在房子的东面就有一个小浅池塘,在我记忆中它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脏兮兮的, 唯有夏雨过后,池水慢慢涨满起来,里面的绿植忽的一夜青翠,青蛙、蜉蝣、蜻蜓、也开始在这茂密中聚会。常常有一种叫做猪笼草的水草蔓延到我家门前的水泥晒场上,我奶奶每天早上做好早饭后便拿着锄头去消灭这些“越界”的家伙。 我那时候比较喜欢种绿植,我在晒场与厨房的拐角种上了“指甲花”、“水仙”、“剑兰”、“仙人球”、“太阳花”、“夹竹桃”等等,它们长势喜人,很快便在那块角落安家落户,开花结蒂了。在随后的日子里,那块花圃搬来了蚯蚓和蜗牛,第一次看见它们时我高兴得手舞足蹈,飞奔地跑去告诉我的发小,分享自己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基地。当然在我家东面那湖池塘也没幸免,我在池塘临近我房子这面还种上了菖蒲,菖蒲的生存能力一度令我叹为观止,我记得最初的时候我只在池的淤泥中插了三块菖蒲根茎,之后的第二年就已经亭亭玉立铺满一小片区域了。我前面邻居三爷家养了一群鸭子,那群鸭子秋冬就去河里溜达,而春秋则喜欢到涨水的池塘里嬉闹。我种的菖蒲丛是它们最爱的游戏场所了,我那时很好奇它们到底是不是在里面玩捉迷藏了,不过我是不管这些的,因为它们会喜欢在丛里产蛋,每天夕阳下山之后,鸭子们会被召唤回家,我则开始了一天中最为兴奋的时刻------摸鸭蛋。我小时候物质在匮乏与不匮乏之间徘徊,我嘴巴比较馋,这时候的鸭蛋便是最可口的点心了。 端午这一天的美食还是有很多的,第一就是竹叶糍粑了,这种糯米糍粑里面会按照每家每户的口味不同而放置不同的馅,像偏甜的碎花生白糖馅,偏咸的腊肉馅,最为独特的是一种四季青糍粑,它在糯米磨粉的时候放入洗净的四季青叶一并打磨,这样的磨出来的粉是青绿色的,加开水和白糖揉成面团,外表涂上花生油就可以拿竹叶包裹了,我就特别钟爱这一种糍粑。其次就是粽子,粽子和糍粑的做法大致相同,只不过粽子的米不用磨成粉,加入一些蚕豆、黑豆搅拌均匀,佐料放五香粉、盐、花生油,在粽子的中间包一块瘦肉,最后拿竹叶和稻草包扎即可。小朋友们往往围坐在灶头边,等着第一锅的粽子蒸熟出锅,我还能记得我那时暗咽口水,翘首以待的模样,真让人忍俊不禁。最后是雄黄酒了,雄黄酒是我奶奶自己做的,她会在临近端午的最近一个集市日去镇上买两块雄黄石,回到家从床底拿出自己藏的白米酒(我奶奶喜欢喝米酒,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喝一小口才能安睡),把雄黄石放进碗里捣碎,冲入米酒就成了。雄黄酒其实主要不是用来喝的,大人常常拿菖蒲根沾点雄黄酒涂在小孩的额头,胸膛和四肢关节处,听说这样能辟邪防毒虫。因为雄黄酒味道不大好闻,小孩儿往往是皱着眉任大人涂完便立即头也不回地跑去撒欢儿了。 还有就是悬艾叶在门框之上吧,听老人说有招清风之效,是否能招来清风我不得而知,倒是屋檐下的燕窝每年都会有燕子归来。还有很多事我记不大清了,不想再说了,有点想家了。
■网友的回复
偶尔我也吃吃饺子
■网友的回复
谢邀传统
■网友的回复
就我们这的习俗是吃凉粉凉面么……
■网友的回复
少数民族不吃粽子吧。好像端午节和他们的历史也没什么关系吧。
■网友的回复
【端午节大家的习俗都是吃粽子吗】 浙江台州了解一下,我们这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包食饼筒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