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忠:新时代优秀的心外科医生,不能只会“开刀”

心脏 , 曾是手术刀难以触及的禁区 , 心脏受损的人往往只有死路一条 。 历经半个多世纪 , 人类挑战这一禁忌的尝试从未停止 , 心脏外科手术让一颗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脏终于迎来重生的希望 。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 , 尤其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患者需求发生变化、微创介入技术的出现 , 传统心脏外科手术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历经着蜕变 , 开胸手术已不再是临床心脏类疾病治疗的唯一选择 。
以前 , 心外科医生会开刀就行 。 现在 , 社会在进步 , 科技在发展 , 心外科医生必须与时俱进 , 既要会开刀 , 也要会使用导管、仪器设备等 , 充分接收和运用新技术 。 孙立忠表示 。
新时代心外科医生的画像是怎样的?心外科医生如何应对当下的挑战?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心外科医生 , 需要具备哪些品质?近日 , 心外科学科带头人孙立忠教授接受了动脉网专访 , 他结合自身的经历 , 发表了对于如何塑造新时代心外科医生的观点 。
孙立忠:新时代优秀的心外科医生,不能只会“开刀”
孙立忠
教授 , 主任医师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37年 , 独立完成心血管外科手术上万例 , 是我国心血管外科完成手术例数最多、病种最全的专家之一 。 首创的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和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 , 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主动脉外科的发展 。
忆往昔
心外科医生要有负重前行的坚持
孙立忠:新时代优秀的心外科医生,不能只会“开刀”■在医学界 , 心外科无疑是难度最高和风险最大的科室 。 对于心外科医生来说 , 成就感和挫败感 , 常常只是一台手术的距离 。
孙立忠介绍 , 中国的心外科发展缓慢 , 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才开展体外循环 , 心脏手术在首都北京以及省份大城市都开展的极少 , 直到70、80年代以后 , 才逐渐普及 。 当时的心外科 , 是只有在外科表现非常出色的医生 , 才有机会进入 。
1983年 , 孙立忠以优异的成绩从医学院毕业 , 随后被分配到当时国内最大的一所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 成为一名心外科医生 。 怀揣着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 , 孙立忠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激情和抱负 。 而那年参与的第一台主动脉手术 , 却给了他重重一击 。
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 , 因患有主动脉瘤住进了阜外医院 , 由于病情严重 , 当时院里没有医生敢为他做手术 。 后来 , 有一位知名的国外专家来阜外医院讲学 , 医院便请他主刀手术 , 孙立忠作为住院医生参与其中 。 不幸的是 , 这场手术失败了 。
这名患者与孙立忠年纪相仿 , 住院期间孙立忠作为主管医生一直在医护他 , 较多的交谈和沟通建立了真挚的医患友情 。 看着手术室满地的鲜血 , 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力感爬上孙立忠心头 , 孙立忠告诉我们 , 有一瞬间他甚至想要放弃这份工作 。
但是心里的另外一个声音说 , 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技术 , 更好的治疗方法 , 是不是就能救下他 , 让他活下来……孙立忠说道 。
抛却悲伤 , 立足当下 , 他给自己重新定了新的信念和目标 。 坚持下来 , 然后去努力救治更多的人 。
坚持二字说起来容易 , 做起来难 。 在阜外医院 , 孙立忠几乎一天24小时奔走于病房和手术室 , 跟着老师一刻不松懈地学习 。 他深谙 , 只有牢牢打好理论基础和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 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
在心血管外科当中 , 大血管疾病手术相比心脏外科手术对于医生的要求更高 。
从一名小小的住院医生到大血管学科的带头人 , 孙立忠在心血管外科领域做了很多突破 。 其中 , 在科研方面 , 他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部课题、十五攻关课题等数十个课题 , 取得了多个临床成果奖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