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看历史|唐蕃战争的砝码——南诏国“两头蛮”恶名的由来(下)( 二 )


这种给自己找好台阶 , 随时准备换东家的心态 , 充分说明了南诏国的立国之策——间于齐楚 , 寻隙而生!
佳佳看历史|唐蕃战争的砝码——南诏国“两头蛮”恶名的由来(下)
文章图片
南诏防备吐蕃的军事基地龙首关遗址
二、蕃诏的裂隙
上篇里谈到 , 唐蕃百年国战中吐蕃占据上风的印象 , 主要源自河陇地区 。
依靠青海甘南草场延绵的地利之便 , 吐蕃铁骑如滚滚洪流将唐军防线冲得七零八落 。
但在川西、安西(南疆)地形地貌的限制 , 让唐蕃两军都表现的极为挣扎 。
另外 , 虽然安史之乱给唐朝放了一次血 , 但毕竟唐的国家体量拥有数量级的优势 。
经过三十几年挨揍的岁月 , 唐朝凭借江南、川蜀的赋税渐渐缓了过来 。 反观吐蕃则是倾其所有的狂攻后 , 依旧难以突破陇山(六盘山)一线染指关中 。
这就像两个拳击手的搏斗 , 吐蕃是个次轻量级选手 , 一通闪电快拳 , 将重量级的唐朝打得头晕眼花 , 躺地上直哼哼 。
但如果打满十二回合 , 肉多依旧是难以化解的天然优势 。
为保持进攻的锐度和频次 , 吐蕃对其从属势力进行抄家式的盘剥 , 每攻多以为先锋 , 又苦于“(吐蕃)责赋重数 , 悉夺其险 , 立营侯 , 岁索兵助防” 。
甚至 , 吐蕃在河西走廊与回鹘对攻 , 都命南诏派兵协助 。
天长日久之下 , 南诏君臣开始怀念跟唐朝混的岁月 , 既不用上缴赋税 , 朝贡还能用土特产换好东西 。
大历十四年(779年) , 南诏王阁逻凤去世 , 其子先亡 , 孙异牟寻即位 。
同年 , 吐蕃、南诏二十大军攻剑南 , 蜀中震动 。
此时 , 安史之乱已经平复 , 唐朝也从装死狗的状态缓了过来 。 继位不久的德宗李适 , 命中唐名将李晟率神策军驰援 。
李晟取道漏天(四川雅安) , 连夺飞越(四川汉源县西北)、肃宁等城 , 横渡大渡河 , 斩蕃首一千余级 。
左金吾卫将曲环领一部唐军 , 在七盘击退蕃诏联军 , 克维州(四川理县东北)、茂州(四川茂县) 。
各路唐军会合后 , 李晟率军再渡大渡河 , 大败蕃诏联军 , 斩首六千级 , “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
唐军的这次大胜 , 不但稳定了西川局势 , 也让蕃诏联盟产生了裂痕 。
吐蕃将领将锅甩在了南诏身上 , 认为是诏军战斗力弱导致惨败 。
吐蕃赞普将南诏改封为“日东王” , 从兄弟之邦下降为臣属关系 。
异牟寻惶恐之余 , 将都城从太和城(大理南)迁至羊苴咩城(大理古城)固守 。
蕃诏嫌隙暗生的状态 , 给了唐人郑回一个机会 。
这个几乎堪称卧底的南诏宰相(清平官) , 凭借当年做太子老师留下的面子 , 不停的给异牟寻吹风 , “中国尚礼义 , 以惠养为务 , 无所求取 。 今弃蕃归唐 , 无远戍之劳 , 重税之困 , 利莫大焉” 。
虽然异牟寻深以为然 , 但摄于吐蕃的威势 , 也不敢有所异动 。
佳佳看历史|唐蕃战争的砝码——南诏国“两头蛮”恶名的由来(下)
文章图片
三、弃蕃归唐的轮回
德宗上台后 , 唐朝外交政策经过了一次 , 从“和蕃抗回(鹘)”到“联回御蕃”的痛苦转折 。
四朝老臣李泌结合唐蕃局势 , 献了一条“北和回鹘、南通南诏、西结大食”的困蕃之策 。
作为反吐蕃联盟战略的实施者之一 , 韦皋于贞元元年(785年)六月 , 走马上任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
他来到成都后 , 马上便把招抚南诏、诸蛮当做了治蜀之道的出发点 , 准备“断吐蕃之右臂” 。
但直接联系南诏 , 韦皋有点心里没底 , 他从诸蛮入手 , 首先联系上了东蛮的首领 。
东蛮部落的所在地在今大渡河以南 , 本来归于唐属 , 天宝战争后臣服于南诏 。
但作为一个夹缝中的小势力 , 东蛮与唐蕃诏三国都有或明或暗的联络管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