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女王范儿|田涛:人生是个函数( 二 )


现在入选的这25篇 , 除了2016年的一篇 , 其他24篇都是我过3年在华为内外部的讲座内容整理稿 , 还是有点看头的 , 这一点我有自信 。 华为有人在看过我的文稿后评价:基本从逻辑底层把华为讲明白了 。 这句话我听了很受用 。 当然 , 我也有自知之明 , 与华为这样一个丰厚且不断变化的研究标本相比 , “华为研究专家”的帽子太大 , 我的脑袋太小 , 撑不起 。 我无非是一个勤奋而专注的观察者、案例分析者而已 。
有学者朋友问我 , 能否把《理念·制度·人》和《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这两本书与《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做个比较?我的回答是 , 后者不过是一本关于华为研究的入门书而已 , 与新书相比 , 肯定不在一个档位 。

华为是一个“西式构造” , 更确切地说 , 是一个“美式构造” 。 华为一位思想型的前常务副总裁更直截了当地告诉我 , 华为就是一个微型的“小美国” 。 我在大量的访谈和近距离观察、研究之后 , 基本认同他的观点 。 华为是一个杂糅的文化与制度物种 , 亦中亦西 , 非马非驴 , 但它最深层的结构是美式的 , 或者更准确地说 , 是企业制度上的“美式构造”加文化上的英雄主义 。
但是 , 这里面有个根本不同 , 就是华为削足适履地向美国学习 , 花巨资向美国企业、向美国咨询公司汲取管理营养 , 主要是向经典的、传统的美国企业学习 , 具体点说 , 是向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的美国企业学习(当然也不排除向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等当代最伟大的公司学习) , 那是美国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黄金时代 。 那个时代的美国企业家们普遍拥有强大的使命精神 , “尽其所能地获取 , 尽其所能地节俭 , 尽其所能地奉献” , 而普罗大众也怀揣美国梦 , 坚信“劳动是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通行证” , 企业则奉行顾客第一、客户就是上帝的信条 , 既充分关注和满足顾客的眼前需求、现实需求 , 为顾客提供最一流的技术和产品 , 以及最好的服务 , 又以巨大的热忱挖掘和开发顾客的潜在需求和未来需求 。 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企业之一 , 它的研发投入曾经长期占年销售额的20%左右(华为这一比例为15%左右) , 从事研发的员工数量曾经长期占据世界第一的交椅(2015年后华为位居第一) , 诞生过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 华为选择对标学习IBM , 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应该是 , 两者在价值观上是相通的 , 在使命追求上具有一致性 。 当然 , 华为今天面临的组织挑战 , 包括大企业病 , 也是一种类IBM病 。
【科技女王范儿|田涛:人生是个函数】我们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 在20世纪80年代 , 改革开放初期的前10年左右 , 大都有过或多或少的“美国情结” , 许多人包括我都在很长时间内是“崇美派” , 这在我30年前的一系列文章中表现得很明显 。 任正非也是个“亲美派” , 这在他过去几十年的讲话和2019年的媒体对话中表达得很清晰 。 无论是华为 , 还是国家 , 还是我们每个人 , 要想进步和发展 , 就要充分开放地向比自己先进的对象学习 。 即使美国高强度打压华为 , 任正非和华为在向美国学习的立场上也从未改变 , 不恐美 , 也不反美 , 该抗争的抗争 , 该学习的学习 , 两者并不冲突 。 读美国历史可看出 , 它的200多年历史就是理想主义加现实主义加拿来主义 , 这在《美国秩序的根基》一书中阐述得非常系统 。 华为差不多亦如是 。
然而 , 今天的美国有点变味了 , 按照组织演化的逻辑 , 美国是否进入了它的文化与制度的衰变期、更年期?它似乎在渐渐疏离传统新教精神 , 变得过度贪婪和极端 , 也变得过分焦躁和非理性 , 变得自大和自闭 , 甚至神经质 , 这对美国和整个世界都不是福音 。 我一直坚信美国文化与制度中的自我批判与自我纠偏的能力 , 但看到当今美国政坛诸多政客的言论与做派 , 我只能说 , 那个由最一流的思想家、战略家、政治精英们主导了200多年的美国 , 也进入了找不到“高个子”的时代(刚刚看过电影《林肯》 , 感慨复感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