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乡村书院|修行的意义,在于能够遇见真正的自己!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修行的意义 , 在于能够遇见真正的自己!
云山乡村书院|修行的意义,在于能够遇见真正的自己!
本文插图

一谈论起修道 , 人们联想到的总是逍遥、自然、无为等词汇 。
在大众的印象中 , 修道人应该是仙风道骨的世外隐者 , 他们餐风饮露并且不染红尘 , 他们超脱人间并且与世无争 。
诚然 , 这些标签都是一位修道者本应该具有的特质 , 但若仅仅以此为标准去定义某个道人的修为 , 这不免就会犯下主观主义的错误 。
每个人所禀赋的先天道性不同 , 任何强行统一的、乃至于自以为是的标准其实都是在违背大道本自然的理念 。
真正的修行 , 在于使每个人都能够发觉内心中的自我 , 并且乐于去完善心性和行为上的不足 , 以某种适合自己的方式证得自足圆满 。 归根于底 , 修行的要义终须落在修者本人身上 , 与他人的观点和评判都没有直接关联 。 也即是说 , 修行的第一步 , 在于先能够找到自己的本心 。
这个本心在哪里?
云山乡村书院|修行的意义,在于能够遇见真正的自己!
本文插图

毫无疑问 , 答案是从外向内去追求 。 当去观瞻一个人的修为 , 不要只立足于他外表的表现 , 而应该试图去理解他最初的发心 。
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 , 不仅能够视听言动 , 而且能够分辨善恶、能够感知外物 , 能够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推理 , 根本原因即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本心” 。
如果没有这一“本心” , 那么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就都是不可能的了 。
对修行人来说 , 这一“心”字 , 远比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果更为重要 。
《玄门早晚课经》中有一句话叫“爱河千尺浪 , 苦海万丈深” , 所谓的“爱河”与“苦海” , 并非指我们所处的茫茫尘世 , 而是指人们不能守住自己内心中的安定 , 却一味地向外去追求、去索取 , 一旦求不得 , 难免就会生出无限的悲苦忧愁 。
爱河与苦海 , 明明是自己给自己做下的业障 。 当不能明白自我的人生处境 , 也就无法明澈自己的本然之心是什么 。
因此 , 与其去评判他人的对错 , 不如多多思考自己的得失 。
修行中的第一要事 , 即应当是内省 , 这是自我精进的关键所在 。 唯当自身正 , 才能成为诸多人等借以遮荫的大树 。
自度者 , 才能度人
云山乡村书院|修行的意义,在于能够遇见真正的自己!
本文插图

道教常讲“自度度人” , 这里存有一个基本的递进关系:只有能够自度之人 , 才可能具备度化他人的能力 。 也就是说 , 修行先要求自度 , 度人只不过是自度的外在衍伸 。
道教中有身心意三业障之说 , 是指人们的起心动念、所言所行如若不恰当 , 在造成他人损失的同时 , 也会给自身种下日后的业障 。
道教作为一个具备社会组织意义的宗教 , 其必然要肩负起对普罗大众的教化意义 , 因而就会涉及到科教、术法、理义等方面的展示 。 但这些只是一教之门的表象与外在 , 真正的实质还是人 , 是每一个切切实实身在修行之中的道人 。
道教度人 , 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是道人在度人 。 倘若修道人自身还处于爱河、欲海中 , 自己仍然是一个没有活得明白、无法参悟玄理的凡夫 , 即是尚没有实现自度 , 那又怎么能够为前来求解的信众指点迷津呢?强调自度 , 这既是每个向道之人的修行动力 , 同时也是最终的修行归指 。
逍遥之道果 , 并不是伟大理想的空谈 , 它需要每一位修证者用尽一生的时间去反反复复验证对自我的认识是否正确 。 这也是为什么永远无法用某种固定的标签去评判他人修行的原因所在 。
不同的人 , 在不同的年岁、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得到的修道感知必然是不同的 。 既然谈自然与本然 , 就需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不同 , 他或是出世、入世 , 或是行科范、懂术法、或是严于立身、勤于度人 , 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行道方式上的不同 , 但修道人所保持的奉道而行的本心理应是一致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