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位|Momenta 造“飞轮式”自动驾驶,4 年内实现 Robotaxi 单车盈利,路线图首次公布
这就是飞轮转动起来的「恐怖」速度?
去年12月发布L4级完全无人驾驶技术MSD(MomentaSelfDriving)实车路测视频后 , Momenta今天正式对外披露内部L4最新进展和推进时间表:
2024年 , 解决L4无人车「行驶千亿公里 , 解决百万问题」难题 , 在苏州规模化部署Robotaxi , 车端100%去安全员 , 实现单车盈利;随后 , Momenta将快速进行多地的Robotaxi大规模落地 。
对于行业中的大多数玩家来说 , 怎么迈过数据门槛、实现Robotaxi大规模落地且盈利仍旧是头疼且棘手的问题 。
现在Momenta直接拿出了清晰的推进路线图 , 不得不令人侧目 。
Momenta凭什么?
本文插图
在6月30日CEO曹旭东的分享中 , 给出了答案:「飞轮式」L4 , 以及为什么:
与同行业路线相比 , 「飞轮式」L4的优势在于厚积薄发 , 通过量产数据、数据驱动的算法、闭环自动化的前期大量积累 , 可短时间、大幅度提升研发效率 , 跨数量级降低规模化L4的总成本 。
而且飞轮的能量 , 在Momenta研发L4技术的过程中 , 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2019年中开始重点投入L4研发 , 只用常规团队1/10的规模(50人左右的团队) , 半年内做到了城区开放道路行驶过程中的全程无接管 , 而且还包含如临时施工、多种不规则车辆、逆行横穿等各种复杂的场景 。
在此之前 , 行业内最快的友商也差不多用时1年 , 且积累了至少十万公里以上实际路测里程 。
所以 , Momenta到底打造了一个怎样的「飞轮式」L4?
先看个一镜到底的视频:
先给L4规模化落地算一笔账
「自动驾驶的终局 , 一定是规模化的完全无人驾驶(L4及以上)」 , 是无人车行业的共识 。
虽然具体怎么实现出现了路径分野 , 但前提条件也到了行业不少玩家的认同:
要有足够长时间的行驶数据 , 能够解决各种刁钻的问题 , 人类司机的驾驶水平约为一亿公里出现一次致命事故 , 最好可以比人类司机水平再高一个数量级 。
曹旭东将其概括为「行驶千亿公里、解决百万问题」 。 在他看来 , 这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 也是决定规模化L4成本的核心变量 。
本文插图
无人车领域的先行者Waymo , 用"后装改造车辆—路测收集数据—试运营"的方式 , 走出来了一条路 。
其后跟随者众多 , 几乎行业中大多数发力L4的无人车公司 , 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
但在「行驶千亿公里」面前 , Waymo显然不是一个可以复制对象 。
曹旭东做了一个计算:"如果全部用车来跑完的话 , 需要100万辆车 , 每天10个小时不间断运行 , 连续跑1年 。 "
而且这些车都要加上传感器和计算单元成本 , 平均每辆车10万美元来算 , 早期的投入资金将要达到的1000亿美元——这还没算解决问题的成本 。
Waymo有谷歌以及争相给钱的投资人 , 但其他跟随者呢?又有谁能有如此雄厚的资金实力?
所以也就有了不少无人车公司纷纷寄身于巨头 , 比如吴恩达旗下的Drive.ai—苹果、Cruise—通用、ArgoAI—福特 , 以及最新的Zoox—亚马逊 。
不过 , 这并不意味着 , 自动驾驶行业的红利 , 只能被巨头吃掉 。 还有诸多创业公司 , 正在走出了另外一条通向规模化L4之路 。
比如「飞轮式」L4 , 正是Momenta用来「重新定义规模化无人驾驶 , 跨数量级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
「飞轮式」L4如何跨数量级降低成本?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 , 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 , 一圈一圈反复地推 , 每转一圈都很费力 , 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 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 终成厚积薄发之势 。 」
推荐阅读
- 行业互联网|量子计算机潜力巨大(新技术 新进展③)
- 行业互联网|三星被英国厂商起诉侵权 QLED 量子点显示技术:双方曾联合研发
- 中年|“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丨亮点成果
- Science锋芒|意义重大!德国计划在2021年,建成该国首台量子计算机!
- 科学|物理学家首次捕捉到量子纠缠的图像
- 通信|量子密码通信项目本月启动 全球市场潜在规模或超180亿美元
- IBM|IBM制造!欧洲首台量子计算机计划2021年投入使用
- 量子技术|量子计算机网络新进展,微波、光波信号转换获突破
- 量子位|Linux停用“黑名单”,因为这是敏感词,涉嫌种族歧视
- 量子通信|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创新 量子通信产业化迎来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