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基因川藏茶马古道

本文来自本人公众号茶马古道的兴起缘于内地和西藏的茶马交易 。内地的茶叶和西藏的马匹交易方式是以物易物为主 , 川人把茶叶集中运往西藏 , 然后换回马匹 。 历史学家把此称为“茶马互市” 。茶马古道就是“因茶而盛 , 因马而生” 。茶马古道主要干道有三条 , 川藏茶马古道是其一 , 另外两条是滇藏和陕甘青藏道 。 分支茶道还有许多 , 茶马古道严格的说是个道路网络体系 。川藏道以今天的四川雅安名山、荥经一带产茶区为起点 , 首先进入康定 。自康定起 , 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 , 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和西藏的江达抵达昌都 , 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西藏的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 。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 , 经雅江、理塘、巴塘和西藏的芒康、左贡至昌都 , 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在唐代 , 西藏地区与中原往来的主要通道是青藏道 , 即由关中地区沿河西走廊经过甘肃的兰州和青海的西宁、玉树 , 再经西藏昌都地区、那曲地区直至拉萨 , 这也是当时茶马互市贸易的主道 , 同时也是官道 。到了宋代 , 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 , 青藏道失去了军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 , 北宋在四川设置茶马司 , 青藏道由军事要道变为茶道 。茶马交易 , 虽最早出现于唐代 , 但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 。 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 , 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宋朝的边疆安全 。宋朝初年 , 内地用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 , 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 , 这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宋朝的边疆安全 , 因此 , 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 , 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 , 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 , 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 , 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 。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 , 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 , 率以茶易之 。 ”榷(què) , 本义为独木桥 , 引申为专利、专卖、垄断 。 榷茶制即茶叶专卖制 , 始见于唐朝 。这就是茶马互市的源起 。 而且 , 茶马互市也是制约藏族的一种重要方式 。 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 , 藏族对茶叶十分依赖 , 茶能解毒去病 , 可以解油腻、助消化 , 因此 , 控制了茶叶的供给 , 就等于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 。所以 , 茶叶自宋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 , 而且也成为与藏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手段 。 “茶马互市” 对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 是两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治边政策 。 其次 , 通过茶马贸易 , 还满足了封建王朝对战马的需要 , 又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 。而川藏茶道是从明代开始正式形成 , 随着茶叶贸易的开拓和发展 , 川藏道逐渐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 。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藏区的管理 , 放宽茶叶输藏政策 , 打箭炉成为南路边茶叶总汇之地 , 促进了川藏道的繁荣 。川藏茶马互市的繁荣 , 其中有川滇大臣赵尔丰的部分功劳 。打箭炉 , 即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中心康定县 。康定 , 藏语名叫“打折渚” , 打箭炉系“打折渚”的汉译雅化 , 该名录最早出现于《明史·西域传》中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 清政府将打箭炉厅改为康定府 , 康定之名才始见于史 。由于川藏道崎岖难行 , 由雅安运至康定的茶叶 , 仅少部分靠骡马驮运 , 大部分则要靠人力搬运 。从康定到拉萨 , 要经过很多人迹罕至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 , 渡过奔腾咆哮的大河 , 爬过巍峨的雪峰 。马帮在通过狭窄的山路前 , 会以铃声锣声或以“赶马调”的歌声“鸣笛” , 通知前方 , 以防拥堵“撞车” 。 万一在狭窄陡峭的岩壁前两队马帮相遇 , 进退无路 , 只能双方协商作价 , 将瘦弱的马匹推下万丈悬崖 , 以便让对方马匹通过 。在长途运输中 , 高原地区天寒地冻 , 气候变化莫测 , 每日行程仅有20-30里 , 川藏茶马古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拓出来的 。川藏茶马古道上的藏式伸臂桥是藏区一道独特建筑 。藏区伸臂桥是藏区特有的一种木桥 , 两岸百姓各自就地取材 , 选择河岸较窄之处 , 用石块在岸边砌筑桥墩 , 用4到6根圆木平排并列 , 一端砌置桥墩 , 一端向河心伸展 , 渐次撑拱 , 形成两岸悬臂 , 最后架上圆木为梁 , 梁上再铺木板为桥面 , 有的还装上木制栏杆 。 伸臂桥不用一根铁钉 , 该桥成为藏区的一道独特景观 。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印 , 和沿途的大山、茂密的原始森林、绵延的雪山 , 崎岖的道路 , 神秘而美丽 。沿途部分景区已被今天人们开发成旅游景点 , 供游人观览 。人类文明的基因川藏茶马古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