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精选|网红民宿,一场刷屏朋友圈的骗局( 二 )


这种违和感背后 , 体现的是民宿风格高度同质化的问题 。
上网一搜 , 几乎每座旅游城市都会有一条必打卡的“网红古街” 。
然而你仔细一看 , 这些古街 , 又都长得大同小异——
门口挂着风铃的精品店 , 卖着各类五颜六色的牛轧糖雪花酥的甜品铺 , 满满当当的丝绸古玩店 , 还有不知道为什么能远渡重洋散布在中国各大古镇的非洲鼓 , 以及一溜的大小酒吧 。
互联网精选|网红民宿,一场刷屏朋友圈的骗局
本文插图

去第一个的时候 , 兴许还觉得新鲜 。 但只要多去几个 , 就不难发现这些古街古镇的本质都是“复读机” 。
在***的一则报道中 , 一位游客哭笑不得地吐槽:
“朋友去四川给我带来一把梳子 , 一看 , 上面写着的是‘少林寺纪念’ 。 ”
集中批量生产的纪念品 , 大同小异地充斥在各个景区的购物街 。
就算拍照看起来再“网红” , 也难掩其中的单调乏味 。
互联网精选|网红民宿,一场刷屏朋友圈的骗局
本文插图

和北欧风、ins风的民宿一样 , 这些景点”古色古香“的风情也都是大差不差 , 可又无一例外地会受到游客的欢迎 。
而在被精致包装的古风外表下 , 则是这类景区空洞的内里 。
互联网精选|网红民宿,一场刷屏朋友圈的骗局
本文插图

早在 2015 年 , 《****》就曾撰文批评各地的景区纪念品“都长一个样” 。
“长得差不多的手绢 , 在湖南叫“湘绣” , 在南京叫“苏绣” , 在四川叫“蜀绣” 。 ”
这些标榜着“地方特色”的景点 , 其实更像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各地分店” 。
那真正的“湘绣”、“苏绣”、“蜀绣”在哪里?
起码 , 大概率并不会出现在人均一个自拍杆的网红景点那里 。
根本来看 , 人们来这些景点“打卡” , 追求的并非这个地方真正的文化特色 , 而是一些被大众定义的“标签” 。
例如 ins风民宿所代表的“高级”和“精致” , 老街巷所代表的“古味”;
还有在大量心灵鸡汤的轰炸下 , 逐渐滥俗化的“说走就走”的小资情调 。
在这样的旅游文化下 , 想要出门来一趟“自由行” , 实际上依然并不“自由” 。
如今的导游 , 不再是那个举着小黄旗子的小姐姐 , 而是我们手机里写着各类网红攻略的 app 。
一边 , 是发满九张图的朋友圈获得了数量喜人的点赞;
而另一边 , 我们也正与这些目的地真正独特动人之处渐行渐远 。
【互联网精选|网红民宿,一场刷屏朋友圈的骗局】 网红文化 ,
正在降低你的审美力
有人概括 , 当下的人们 , 正处于一个“低美感”的社会 。
在《圆桌派》节目中 , 蒋方舟就曾评价这类“网红审美”的由来 , 指出审美单一的本质 , 是人们对文化接受渠道的单一 。
当人们缺乏从阅读、电影等艺术中体验“美感”的经历 , 仅仅“靠网上的这些网红来决定你的审美” , 就造成了审美观念的高度趋同 。
互联网精选|网红民宿,一场刷屏朋友圈的骗局
本文插图

这种“审美”本身是格外懒惰的 , 因为它往往并不包含人们对何为“美感”的独立体验 , 而仅仅只是对时下潮流的盲目追随 。
沿途的风景、旅行的感受本都不该是千篇一律的 , 我们对“美”的判断也不该是 。
摆出同样的姿势 , 坐在布置相似的精致房间里 , 再给照片加上同款滤镜 , 人们不断追求网红民宿中人造复刻的“美感” , 却失去了对旅行、对生活更为丰富的想象力 。
如果要把旅行比作电影 , 那么它应该是一部节奏缓慢、肌理丰富的纪录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