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拼多多、B站、声网……“后浪”是如何在巨头眼皮底下崛起的?( 三 )


当巨头发现市场机会再强势入局时 , 很难有办法绕过独角兽多年的时间沉淀 , 特别是创始人决定的企业基因很难被复制 , 至少绝对不是砸资源与钱能够超越的 。
3、独角兽在初创阶段不会业绩优先 。
亚马逊在上市后贝索斯可以坚持“扩张优先” , 然而大多数大公司上市后是会有一定业绩压力的 , 要交出漂亮的财报、要对投资人负责等等 , 这时候业绩与用户/客户利益可能会有不可避免的冲突 , 比如互联网产品的广告会变多 。 正是因为此 , 马云才给阿里定下了“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价值天条 。 独角兽在上市前 , 至少是不会业绩优先的 , 一切都会回归到用户需求与体验 , 因此相对于巨头会更有市场竞争力 。
B站上市了 , 资本市场认可其“用爱发电”的潜力 , 可以承受其亏损扩大 , 因此B站不论是广告还是会员变现都很节制 , 到目前为止做到了将用户利益放在第一位 , 这一点在爱优腾前成了优势 。 声网通过免费加增值(freemium)的模式为企业和开发者提供服务 , 每个账户每月可免费使用10000分钟 , 超出免费使用时长的部分 , 按照实际用量来收费 , 这种收费模式对中小开发者十分友好 , 让中小开发者以最低成本完成实时互动能力创建 , 也有助于鼓励其创新更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 。 这种模式是云服务巨头很难承受的 。
4、独角兽具有更强的创新力 。
独角兽公司船小好调头 , 试错成本低;相对比较年轻 , 价值观、企业文化、组织架构等等都并未固化 , 没太强的惯性思维;组织更加扁平化 , 在发现机遇后可以快速决策 , 善于把握市场机遇;包袱小 , 不用担心创新影响既得利益 。
一个行业的创新往往会在独角兽公司出现 , 比如在对用户心理的充分洞察之下 , 早期A、B站先后将弹幕引入国内 , 后来弹幕文化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 还几乎成为各大主流视频网站的标配;再比如 , 声网的产品推广不是基于传统销售模式 , 而是以效率更高的开发者社区为主 , 正是因为此其产品可以快速扩大到100个国家市场 , 成为全球化平台 , 这样的玩法不论是在云服务还是音视频行业都是没有过的 。
5、独角兽创业文化保持得较好 。
巨头企业在创业文化逐渐消失后 , 骨干员工往往已实现财富自由 , 战斗意愿整体会下滑 , 公司文化、组织、层级等等都在逐步固化 , 一定程度会让组织变得僵化 , 但这组织庞大后情理之中的情况 , 好在巨头会有解决办法 。 这一点不同巨头有不同解决方式 , 比如组织架构调整、干部轮岗、人才年轻化等等 。
独角兽暂时不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 , 只要保持创业文化 , 公司效率会更高 , 反应更敏捷 , 执行力会更强 , 因此一些领域巨头与独角兽都同时看到机遇一起去争夺 , 最终独角兽胜出的也不少 , 比如视频广告兴起后 , 巨头都在布局 , 但字节跳动旗下的穿山甲就领先于一众巨头抓住 。 声网在6月26日IPO当天 , 创始人赵斌提到过 , 要整个公司保持“诚惶诚恐 , 如履薄冰”的初心 。 其实 , 这种面对技术的态度一直根植在声网的文化中 。 疫情期间 , 声网扛住了巨大流量的冲击 , 续写了6年以来无全网事故的记录 , 这在全球云服务行业上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 虽然百无一失的云服务并不存在 , 但正是因为声网一直要求自身去追求做到离100%更近 , 把产品、社区打磨好 , 为开发者提供可靠的技术和服务 , 才有了“6年无全网事故”的结果 。
6、独角兽公司资源更容易整合 。
独角兽公司往往专注于一个领域 , 虽然整个公司规模跟大公司不能比 , 但在对应业务上的投入 , 很可能会比巨头投入的人力与财力更大 , 因此资源更聚焦 。 独角兽公司组织扁平化 , 资源不会分散在各个部门 , 协作起来不会存在部门墙甚至山头林立的情况 , 因此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
独角兽公司更愿意放下身段去事无巨细地服务客户 , 而巨头的业务线布局更多 , 会出现尾大不掉的状况 。 比如to B的独角兽 , 往往可以快速集中资源去解决客户问题 , 甚至给客户提供一对一交钥匙服务 , 这一点大公司很难做到 。 鉴于大多数产业的企业都不是技术公司 , 因此企业级服务 , 不论是RTE、云计算、AI等等对企业的整体服务能力要求很高 , 独角兽公司有巨大的优势 。 尤其是RTE行业 , 本质上是服务而不是功能 , 声网创始人赵斌曾说过 , “服务的含义是其价值体现在每一秒钟的用户体验的好坏上 , 这个体验的质量在整个服务过程的时间长度里都需要得到保证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