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饵,这是一切家畜堕落的原因

物的匮乏对民族文化的生成具有结构性的意义 。小民之间为什么见面问候 , 往往是:“你吃了吗?”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 人们交往 , 一开头就问对方是17 , 26 , 35 , 42 还是48 , 来表示关切 。 因为那个时候是定量供应粮食 , 肚子里又没有油水 , 在半饥饿的状态里 , 人们一天到晚能关注的事情 , 也就是打听对方一个月能吃多少斤的粮食了 。如果对方回答是48 , 甚至是52的时候 , 周围的人就无比的尊敬与羡慕了 。 这是定量的最高标准 , 属于重体力或部队的待遇了 。那个时候 , 在广州街头 , 只有港澳同胞是红光满面的 , 他们可以在广州的饭店酒家随意点菜吃 。 当地的亲友也只要沾他们的光才能饱餐一顿鸡鸭鱼肉 。再看历史 , 通过电视剧 , 无论是大汉的文景之治 , 贞观长歌的大唐盛世 , 还是清朝盛世的《天下粮仓》饥饿与受灾 , 仍然是老百姓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 民国以后,饥荒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说农村 , 即使最繁华的上海滩 , 临近解放时 , 大批的难民逃到上海 , 马路两旁的梧桐树皮全部被饥民啃光 。存在决定意识 。 因此 , 在一个基本上已经温饱的社会里 , 人们的潜意识里 , 还是把吃喝当作最主要的一件事情 。 把能够在宴会上显示自己有钱 , 当作最大的面子 。 为此花费多少时间 , 多少金钱也无所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