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门徒群殴富士康
图片
图片
摸着富士康的石头过河 。
图片
文丨华商韬略 ID:hstl8888
作者丨王寒
如今的郭台铭 , 一定时不时就会回忆起他和王来春见面的那个下午 。 当时后者作为富士康深圳工厂的课长 , 眼神中充满尊敬与崇拜 。
这个场景之所以令他印象深刻 , 是因为王来春的立讯精密(002475,股吧) , 市值已经先后超过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也超过富士康在A股的工业富联(601138,股吧) , 成为全球代工制造首屈一指的新巨头 。
三十年间 , 商海沉浮 , 换了人间 。
代工帝国
1988年 , 被称为“台商元年” 。
这年6月25日 , 《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通过 , 允许“举办台湾投资者拥有全部资本的企业” 。
早年 , 大陆与台湾虽然在科技领域几乎同时起步 , 但两岸由于国际局势和政策环境的天差地别 , 技术进步在为台湾带来了丰厚利润的同时 , 大陆电子工业还相当原始 。 台商们闻风而动 , 纷纷来陆设厂 。
郭台铭正是其中一员 。
早在1974年 , 郭台铭向母亲借来10万新台币 , 和朋友合伙成立了“鸿海塑料” 。 但第二年 , 公司发展就遭瓶颈 , 创业团队逐个退出 。
心灰意冷之际 , 郭台铭注意到黑白电视机开始流行 , 于是 , 他“厚着脸皮”向岳父再借70万新台币 , 转向电视机旋钮生产 , 并把公司改名“鸿海工业” 。 1977年 , 终于扭亏为盈 。
1985年 , 郭台铭在美国成立鸿海分公司 , 创立“FOXCONN”品牌 , 即“富士康” 。
这只是序曲 。
真正让郭台铭大放异彩的决定 , 是1988年到深圳去淘金 。
图片
富士康最初以生产各类连接器为主营业务
他在大陆建立工厂 , 第一批招募了150名员工 , 王来春就是其中之一 。
据一名员工回忆 , 厂房地处偏僻 , 经常停水停电 , “若是半夜来电 , 就要爬起来到车间抓紧干!”
彼时 , 改革开放已走过十个年头 , 但基础设施不健全 , 电子工业很落后 , 自主创新更处于真空状态 。
但美日韩等发达国家 , 却因技术突破赚得盆满钵满 。 1970-1985年间 , 日本电子产业高速成长 , 产值增加5倍 , 内需增加3倍 , 出口增加11倍之多 。
发达国家有核心技术 , 中国有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 , 比较优势促成了国际分工的形成 。 而要想拿到订单 , 关键在于垂直整合 。
为此 , 郭台铭设计出“CMM“模式:客户只要提出设计思路 , 其余从设计到生产的所有环节 , 由富士康包圆 。 同样是做电子产品 , 普通工厂做到985(98%的产品5天出货) , 富士康能做到982 。
坊间流传 , 郭台铭曾为了在超短时限内完成订单 , 亲自在生产线上盯过三天三夜 。
这样的管理风格 , 让富士康从无数代工企业中脱颖而出 , 抢到了苹果、三星的大订单 。
90年代末 , 富士康代工链条 , 延伸到笔记本电脑领域 。
2003年 , 郭台铭密集并购了三个手机、通讯厂 , 鸿海借此跨入了手机、通讯领域 。 后来 , 这些公司组合为富士康控股公司(FIH) , 于2005年在香港上市 , 当年就达到母公司鸿海总市值的一半左右 。
最巅峰的时候 , 富士康市值高达3900亿 , 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帝国 。
命运轮回
帝国之大 , 不仅在于其业务覆盖领域之广、供应链涉及程度之深、营收数字之巨 , 还在于以彼之乳汁 , 哺育了一众徒子徒孙 。
利用“工业银行”的概念 , 郭台铭希望对相关企业进行扶持 , 以协助鸿海帝国不断扩张 。
推荐阅读
- 互联网乱侃秀|富士康着急,比亚迪羡慕,大陆第一家iPhone代工厂诞生了
- 财联社|内地首家iPhone代工商呼之欲出!立讯精密欲成富士康第二?
- 行业互联网|立讯精密将成富士康第二?
- iPhone|中国内地首家iPhone代工厂诞生!立讯精密欲成富士康第二?
- 富士康|市值超过富士康,开抢iPhone整机代工 立讯精密的逆袭与野望
- 中国|富士康印度增资扩厂 苹果手机供应链分化?
- 行业互联网|杨建国:从富士康到阿里巴巴 郑州如何赢下数字经济赛道?
- AI财经社|富士康美国印度投资失算,前高管抱怨郭台铭老了
- 富士康|龙岗宝龙比亚迪:国内员工最多的工厂之一,比富士康还热闹
- 富士康|报道:苹果强烈要求富士康向印度投资1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