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升三级》:文盲张好古是如何金榜题名的
最近 , 文化之邦的齐鲁大地爆出了历年来多起高考冒名顶替事件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 , 在2018年至2019年的山东高等学历数据清查工作中 , 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结果 , 其中有242人被发现涉嫌冒名顶替入学取得学历 , 冒名顶替者获得学历时间为2002年至2009年 。尤其一个叫着苟晶的女生 , 怀疑两次被顶替 , 第一次已经证实了 , 是她高中班主任的女儿顶替了她 。莫言说:高考是最不坏的制度 。 其实 , 莫大师过于乐观了 , 即便作恶者被惩处 , 苟晶们被偷走、被顶替的人生 , 能重新来过么?我们是一个考试大国 , 考试的历史源远流长 , 考试制度设计的绵密而复杂 , 力求能公平选拔人才 , 然而 ,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勾兑 , 制度设计得再好 , 还是要看执行力 。
历史上 , 保证考试公平的手段不断更新 , 对付考试的手段也就层出不穷 。开科取士 , 选拔官吏 , 从隋朝创立 , 到晚清废止 , 历时一千多年 , 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所谓“学而优则仕” 。真正的改变命运的考试 , 是从科举制度开始的 , 这么大的利益 , 甚至能“朝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堂” , 那么 。 科场舞弊也就伴生着科举而来了 。考的好能做官 , 能“登龙门” , 甚至能成为“天子门生” , 自然意味着巨大利益 , 所以 , 为了能考好 , 学子们悬梁刺股的努力 , 因为兹事体大 , 官场僧多粥少 , 利益攸关 , 那些没有能力的 , 受不了拿针锥屁股的苦的 , 自然就想了歪点子了 , 那就是——作弊 。有考试就有作弊 , 考试和作弊几乎是伴生的 , 虽没有明确记载最早何时出现科场舞弊 , 但这一出考与被考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 不会比科举本身时间短 。可以说 , 能够在如此严格的科考中 , 成功舞弊的 , 必然是内外勾结 , 必然有官员贪腐 。而无权无势的学子 , 即便有真才实学 , 即便寒窗苦读 , 在这种舞弊成风的环境下 , 能“逃出升天”也很偶然 , 要突破多少道阻隔 。科举舞弊侵蚀了整个封建王朝的肌体 , 对社会风气的腐蚀 , 是致命的 。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连升三级》就讲述了一个文盲张好古参加科举考试 , 进而混进学者云集的翰林院的故事 。张好古拿着九千岁魏忠贤的名片去了考场 , 考官一看是九千岁的人 , 试卷都没让张好古写(当然他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 考官自己就帮他把考卷写了 , 还给了个第二名 。文盲张好古去科考是受了一个相面的忽悠的 , 但是 , 张好古的想法却很耐人寻味:“我们家里有的是钱呢 , 想做个官儿 , 那还不容易吗?” 。这个相声段子虽然比较极端 , 但是 , 却也是历史上科举舞弊的典型 。明代科举舞弊花样繁多 , 像是利用请托以通关节、顶名冒籍等行为 , 都是考场上的常见作弊行径 。张好古这个勉强算请托以通关节吧 。一部科举考试史 , 实际上一定程度也是一部作弊与反作弊的历史 。历代统治者们对科举舞弊事件深恶痛绝 。大清是做为一个满人建立的王朝 , 要笼络汉族读书人 , 科举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途径 , 所以异常重视科举考试 , 借以笼络选拔优秀人才 , 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 , 从而统治千秋万代 。大清皇帝认识到 , 法律对花样日益翻新的舞弊行为的防范 , 是相对滞后的 , 要杜绝科场舞弊行为 , 必须严刑峻法来惩处 。但是 , 有300%的利益 , 杀头算什么 。制度设计本意是好的 , 但是 , 经念歪了的比比皆是 , 比如冒籍 。由于南北经济的差异 , 从明朝洪武年间一直延续到清朝 , 科举考试分为南榜和北榜 , 北榜相对竞争小一些 , 所以就有了冒籍的,南方考生假冒籍贯来参加北榜的考试 。乾隆时期规定 , 在考场上考生要按籍贯字号的次序排位置,严惩冒籍舞弊的行为 。这冒籍有点相当于现在的高考移民吧 。写到这里 , 水哥不能不感慨 , 破落户阿Q说 , 我们一切都是“古已有之” 。 古有冒籍 , 今有移民 。清代对冒籍舞弊的行为打击很严厉的 , 对冒籍中举的人 , 以及在此过程中监督不力的官员和地方长官 , 都会严厉处分 。清朝科考中舞弊常见的有诸如贿买、夹带、顶名、冒籍、枪替、传递等等 , 作弊手段五花八门 , 常改常新 。考试那么大的利益 , 那么多双眼睛盯着 , 制度又是貌似那么严密 , 但是 , “科场案”依然绵延不绝 , 清朝大的科场案就有三次 。第一次是顺治14年的丁酉科场案 , 江南的乡试副主考官钱开宗徇私舞弊 , 考完了之后 , 士子大哗 , 集体到文庙去哭庙 , 事情传到北京 , 顺治皇帝大怒 , 钱开宗被处斩 。第二次是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 , 还是在江南的乡试 , 考完了之后 , 也是士子哗然 , 抬了财神像到府学去游行示威 。 事情闹大了 , 康熙下令彻查 , 查到最后 , 是有人花了钱在卷子上写了三个字 , 答卷上藏了“其实有”三个字 , 考官看到这三个字就给他点中了这个举人 , 结果副主考官赵晋等五人斩首 。第三个大案是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 。 有一个人叫平龄 , 考中举人了 , 这个人是唱戏的 , 当时的规定是优伶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 没有考试资格的人竟然能得中举人?一追查 , 最后把责任追到大学士柏葰 , 柏葰被处斩 , 此案牵涉91人被问罪 。戊午科场案是中国有史以来因为科举考试作弊 , 杀的最高的一个官员——柏葰是大学士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 , 我以为在这途路中 , 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先生家道中落 , 也是和他祖父牵涉到一场科举舞弊案有关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为儿子周伯宜参加科考请托主考 , 事情败露 , 被判斩监候 , 鲁迅家花了大量的银子 , 才最终保住了周福清的命 。为了防止夹带 , 考生进贡院考棚必须披头跣足 , 拎着个破篮子 , 像讨饭一样斯文扫地 。水哥去南京江南贡院参观 , 看到各种作弊的实物 , 蔚为大观 , 方寸之间的小册子 , 写满文字 , 如此严格 , 不知怎样带入考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