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哈士奇|孩子悲观消极并非生成,父母要警惕,别让“习得性无助”拖垮孩子


导语:
1967年 ,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进行了一次实验:
将一只狗关在笼子里 , 同时在四周装上一个蜂鸣警报器 , 只要这个警报器一响 , 塞利就会对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 , 笼子里的狗非常痛苦 , 它不停的上窜下跳 , 发出哀嚎和悲鸣 , 但是 , 根本没有地方可以逃脱 。
经由多次实验之后 , 塞利不再给它施加电击 , 只是拉响蜂鸣警报器 , 狗就会表现出被施加电击之后的反应 。
到这里为止 , 我们都可以把这个实验看作另一个版本的“儿童惊骇形成实验” , 狗好像只是对蜂鸣警报形成了条件反射 , 以为警报=电击=痛苦 , 是的 , 这一点毫无疑问 , 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
后来 , 塞利将笼子的门打开 , 同时拉响警报 , 这只可怜的狗并没有选择逃避痛苦 , 而是躺在地上发出阵阵呜咽和悲鸣 , 等待着痛苦的到来 。
夺命哈士奇|孩子悲观消极并非生成,父母要警惕,别让“习得性无助”拖垮孩子
本文插图

这则实验被命名为“习得性无助”:由于重复的惩罚和错误而产生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 或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 实在就是我们寻常说的“破罐子破摔” 。
那么 , 这种“习得性无助”对人有没有作用呢?
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 1975年 , 另一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以人为实验对象 , 研究“习得性无助”对人的影响 。
实验对象被分为三组:
第一组会持续听到一种高强度的噪音 , 无论他们怎么努力 , 噪音都不会住手;第二组的人同样会听到这种噪音 , 不外 , 这种噪音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消除;第三组的人则不会听到这种噪音 。 经由一段时间之后 , 该实验进入第二步 。 在第二步的实验中 , 实验道具是一个“手指穿梭箱” , 这个穿梭箱的设计是: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箱子的一侧时 , 马上会响起难听的噪音 , 而放在另一侧时 , 这种噪音会马上消失 , 也就是说 , 只要通过特定的方法 , 就能避免噪音受到的侵害 , 三组实验对象都被要求把手放在产生噪音的一侧 。
终极实验结果是:
第一组受试者会一直把手放在产生噪音的一侧 , 持续忍受 , 直到实验结束;第二组所有人都学会了通过移动手指来消除噪音;第三组的情况跟第二组一样 。 实验结果表明 , 在狗身上起作用的“习得性无助”对人类也同样合用 。
夺命哈士奇|孩子悲观消极并非生成,父母要警惕,别让“习得性无助”拖垮孩子
本文插图

【夺命哈士奇|孩子悲观消极并非生成,父母要警惕,别让“习得性无助”拖垮孩子】接下来 , 让我们看看这种思维模式是怎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
第一 , 反复在“不可控的事件”中努力之后失败 , 第二在失败的基础上产生错误的认知:“我的努力和事情的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 第三 , 在“无法控制”结果的情绪中产生“将来的结果也无法控制”的悲观认知和情绪 , 第四 , 抛却但愿和努力 。 下面 , 让我们把这个原理代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孩子在12-18个月时开始产生自我意识 , 想要独立的探索外部世界 , 这个时候 , 他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努力 , 当然 , 在这个过程中 , 他们一定会做出许多大人以为危险的事 , 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好比在走路时把头遇到桌子上 , 好比打坏桌子上的杯子 , 好比把饭碗倒扣在餐桌上 , 在这个时候 , 大多数的父母往往会发出一声惊呼“不可以” , “危险” , 甚至呵斥 。
夺命哈士奇|孩子悲观消极并非生成,父母要警惕,别让“习得性无助”拖垮孩子
本文插图

当孩子们听到这些呵斥后会有什么反应呢?
我们无法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 天然无法理解 , 但是 , 只要用我们自己的经历来代入这种场景 , 就可以感同身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