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晨报|公主之声,永别了

还记得电影《苔丝》和《望乡》中那个被侮辱的贫家女吗 , 生活苦痛她们却不减对美好的向往;还记得印度影片《大篷车》中那个单纯、热情的“小辣椒”妮莎吗 , 吉卜赛式的“野性”令人难忘;还记得《魂断蓝桥》从纯真善良到灰心绝望的玛拉吗 , 再到罗伊重归后沉重的欢愉 , 最后到忍痛离去 , 挣扎的心碎 , 至今仍历历在目……这些曾经让我们欢喜和忧伤的人物 , 这些人物背后的声音 , “银幕后的公主”今天离开了我们 。 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刘广宁于今天凌晨1:02分在上海逝世 , 享年81岁 。
半岛晨报|公主之声,永别了
文章图片
图说:刘广宁今晨逝世网络图
半岛晨报|公主之声,永别了
文章图片
图说:刘广宁曾为《魂断蓝桥》中的玛拉配音网络图
“大小姐” , 爱文艺
刘广宁1939年出生于香港 , 四岁时随全家移居上海 。 刘广宁的祖父刘崇杰是当时外交界的风云人物 , 曾任中国驻德意志兼奥地利全权公使 , 但上译厂老艺术家苏秀在《我的配音生涯》一书中回忆说:“大家就知道她祖父很不一般 。 但是她不张扬 , 不挑剔 , 一点也没有官宦人家娇小姐的习气 , 只有一种端庄气质 。 ”
在刘广宁的记忆里 , 小时候 , 梅兰芳、胡蝶等文艺界名人都曾到她家做客 , “我五岁学琴 , 但我祖父不赞成我搞艺术 。 我家没有人搞艺术 , 虽然家里和文艺界有来往 , 但真的去搞艺术他是不同意的 。 ”不过她念中学时祖父去世 , 家里的环境宽松了 , “我开始学过京戏 , 但学戏练功太苦 。 后来我喜欢听广播 , 参加了上海电台的业余广播组 , 跑跑龙套 , 只有星期天可以去 。 ”因为奶奶是北京人 , 她就跟奶奶学会了北京话 , 也跟妈妈学会了苏州话 。 “读到好的文字 , 我就有欲望、有冲动 , 觉得我应该念 , 念得好很过瘾 , 念不好便很难过 。 ”
半岛晨报|公主之声,永别了
文章图片
图说:刘广宁当年被观众奉为“银幕后的公主”网络图
弃大学 , 考上译
广为人知的故事是 , 1960年刘广宁高中毕业后 , 出于对艺术的强烈爱好 , 她主动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 , 冒险给上海电影译制厂写了一封毛遂自荐的信 , 并且成为了当年唯一被录取的人 , 而后开始了上千部(集)中外影视片(剧)的配音工作 。 在一次采访中 , 刘广宁回忆起少女时代的梦想:“我的文科很好 , 老师说你干嘛不考大学?可我就是想要进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 如果上大学 , 毕业后全国统一分配 , 便很少有机会进文艺团体了 。 所以我想放弃 , 冒这个险 。 不过上译厂招考的消息她也不知道 , 电影界刘广宁一个人也不认识 , “我就自己给上译厂写信 , 然后又闯到厂里去毛遂自荐 。 巧了 , 本来我们这一期的考试前几天就应该考 , 但不知什么原因推迟了 , 我正好挤进来 。 一起考的有七八个人 , 筛选了大半年 , 最后留下我一个 。 ”
半岛晨报|公主之声,永别了
文章图片
图说:刘广宁曾为《生死恋》中的夏子配音网络图
每一个 , 都不同
刘广宁的音色甜美动听 , 特别适合配少女型的角色 , 当年被观众奉为“银幕后的公主” 。 一位观众在网上撰文 , 说出了大家对这个声音的共同记忆:“从小我们看童话 , 看王子和公主的故事 , 但是我们不知道王子和公主长什么样 , 后来看了小人书 , 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了 , 可还是不知道他们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 直到看了童自荣和刘广宁配音的动画片《天鹅湖》 , 才知道 , 王子和公主的声音原来是这样的 。 ”对此 , 刘广宁坦言:“当时观众喜欢 , 是观众对我的赞美 , 也是因为配了几次公主的戏 。 但其实很多角色的差别 , 还是相当大的 。 观众能一下子听出我的声音 , 但我要做的努力就是在声音里融入剧中人物的气质和性格 , 要是没有差别 , 一直是公主的感觉 , 这就是我的失败了 。 ”1982年 , 她配音的《苔丝》获文化部最佳译制片奖 。 1987年 , 她凭借《天使的愤怒》中詹尼弗的成功配音 , 获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