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此鼎叫司母戊鼎,专家:是后母戊,郭沫若:你们会后悔的( 二 )
郭沫若先生晚年
可是没想到 , 到了1962年 , 有位叫金祥恒的学者写了篇文章叫《释后》 , 在文章中他提出 , 甲骨文、金文中以前读的“司”字 , 应该释为“后” , 表达的含义应该是“发号君令”的人 。
又过了几年 , 一位叫丁骕的学者在他写的论文《说后》中 , 也对甲骨文的“司”与“后”进行了研究 。 他认为 , 这两个字原本是一个字 , “司”是本字 , 而“后”是假借字 。 “司”假借为“后”的情况只适用于称呼母 , 如“后母辛”“后母戊” , 表示尊崇的意思 。
三、客观理性的看法读“司”或读“后” , 看上去都有道理 , 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 那到底该如何释读呢?其实抽丝剥茧 , 还是可以有一些较为明确的说法的 。
其一 ,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 , “司 , 从反后” , 解释成大白话就是 , “司”字为“后”字的反写 。 但书中只从字体上说了这两个字的关系 , 并没有提及这两字在意义上可以相互转换 。 而《说文解字》对于“司”字义的解释与“后”也并不同 , “司 , 臣司事於外者” , 而“后 , 继体君也” 。 可见这两个字含义不一样 。
司母戊大方鼎
其二 , 我们再从甲骨文、金文中看看“司”字和“后”字吧 。 在甲骨文、金文材料中 , “司”的写法与“后”的写法其实不一样 , “后”一般写作“毓” 。 这在《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后编》中均有著录 。 而“毓”作“后”时 , 早期的含义多指男性的先公、先王 。 “后”指王后或女性 , 可能要到春秋战国以后才有这样的意思了 。 并且“后”这样的字形 , 在春秋时期的金文中才真正出现 。
文史君说这样一来 , 大鼎上的三个字该如何释读其实已经很清楚了 。 郭沫若先生的释读其实是对的 , 读为“司母戊” , 意思应该是“祭祀母亲戊” 。 总的来说有这样三点理由:
第一 , 在这里 , “司”是祭祀或者“嗣” , “嗣母”即王储之生母 。 “戊”作人名 。 而如果把第一字释为“后”的话 , 那么母戊的身份就发生了改变 , 变成了“后母”而在商代没有这种身份 。
第二 ,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 , 商代没有“后”制 , “后”制是西周之后才出现的君王的配偶 , 若在这里理解为“后母戊”是指君王的配偶 , 那是“关公战秦琼”的错误了 。
殷墟遗址复原的司母戊鼎
第三 , 有人将后母戊的“后”与皇天后土的“后”相等同 , 认为“后”是伟大、了不起的意思 。 这是没有理解“后土”的含义 , 因为“后土”的“后”字是“君后”的意思 , 没有伟大的含义 , 且“后土”是男性 , 这里若读成“后母” , 则改变了词性 , 错放了人物关系 。 所以说 , 这件中国目前为止最大的青铜器上的三字铭文 , “司母戊”的命名是要优于“后母戊”的 。
参考文献李维明:《司母戊鼎略说》 , 《中原文物》2014年第1期 。
杜廼松:《司母戊鼎铭文形音义研究》 , 《中国文物报》2016年8月12日 。
曹定云:《论殷周时代“司”、“后”二字形义及其区分———兼论“司母戊鼎”不可改名为“后母戊鼎”》 , 《殷都学刊》2012年第4期 。
(作者:浩然文史·召燕不读书)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郭沫若:此鼎叫司母戊鼎,专家:是后母戊,郭沫若:你们会后悔的】本文所用图片 , 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 , 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 , 谢谢!
推荐阅读
- 漫谈南明|郭沫若却一语言中,泰山石刻“虫二”到底何意?日本专家百思不解
- 我是俊俊雷|书法水平如何,因拘谨而露怯?,郭沫若为黄帝陵题字
- 郭沫若:郭沫若为何一定要挖明皇陵,专家:看看他家族谱,就能理解了
- 历史留痕|只是为了墓中珍宝?一本明县志告诉你原因,当年郭沫若执意挖定陵
- 郭沫若@林彪三年没攻下的山头,被这个师政委成功攻破,后来拍成了电影
- [郭沫若]郭沫若为何坚持要发掘明皇陵?专家:你看他先祖叫啥,就全明白了
- 春秋老师聊历史鲁迅、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是啥内容?,曹植写了《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