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科技|3D打印可为锂硫电池“长续航”加码

随着可再生能源供应的不断增长 , 低碳化、电气化已成为能源电力发展的主要趋势 。 在这一大背景下 , 电动汽车、电动飞机期盼能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 。 然而 , 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储能”与“供电”能力的电源系统 , 这一愿望想要真正实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
尽管锂电池目前已经被大规模商业化 , 然而锂电池的实际性能已逐渐接近理论极限 , 成为能源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 具有较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较低的电极材料成本 , 以及正极硫材料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等优点的锂硫电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 其在电动汽车、无人机及军用便携式电源领域有着广泛的产业应用前景 , 被认为是下一代最具发展前景的储能技术之一 。
前景是光明的 , 道路是曲折的 。 由于硫及其放电产物导电率低、多硫化物穿梭以及反应动力学缓慢 , 导致硫的利用率低、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差 。 为了提高活性材料硫的利用率、改善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近年来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 积极寻找着适合的硫宿主材料、黏合剂以及电解质 。
智能家居科技|3D打印可为锂硫电池“长续航”加码
文章图片
(来源:苏州大学能源学院)
目前 , 这些领域的许多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 但大部分锂硫电池体系仍存在硫负载量低、面容量低、电解液使用过量等问题 , 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和商业化要求 。 已有相关研究表明 , 导致锂硫电池能量密度不足、电池循环寿命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 。
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 , 即在锂硫电池的放电过程中 , 硫的电化学还原是两电子、多步骤的反应 , 反应生成多硫化物(Li2Sx)中间产物 , 可溶解于醚类电解液;若扩散至负极 , 则与锂反应生成不溶性的硫化锂 , 锂继而被腐蚀并消耗活性物质 , 造成容量的不可逆损失 , 从而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 。
而抑制“穿梭效应”是锂硫电池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 , 其核心就是如何使其反应中生成的长链多硫化物束缚在硫正极侧 , 或从根本上抑制多硫化物的产生 。 虽然这在原理上是可行的 , 但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
日前 ,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将高效电催化剂引入可打印墨汁中构建3D打印硫正极 , 获得了具有高倍率性能和面容量的锂硫电池 ,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纳米能源》杂志 。 据称 , 相关技术还可推广到其他新兴的储能设备领域 , 为发展新型、高效、规模化的电极构筑方法提供重要借鉴 。
智能家居科技|3D打印可为锂硫电池“长续航”加码
文章图片
基于3D打印技术构筑高导电性硫正极(来源:苏州大学能源学院)
3D打印技术自诞生以来 , 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军工、航天、汽车、电子、机械、建筑等多个领域 。 同时 , 它在锂电池、锂氧电池、锌电池等储能系统中也得到了初步应用 。 在长期关注并开展烯碳能源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 近年来该研究团队从3D打印技术中找到了新的思路 。
3D打印技术有助于构建多级孔结构的自支撑无集流体电极 , 并利于离子和电力的快速传输 。 他们指出 , 将3D打印技术这一优势运用到锂硫电池中 , 通过控制打印层数实现控制电极材料的负载量 , 可突破常规涂覆法制备电极的厚度限制 , 从而获得具有高单位面容量的电池系统;在实际应用方面 , 3D打印技术还可满足定制化和规模化储能器件的构筑需求 。
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 , 方便、高效、便捷地构筑了高负载硫正极 , 该架构具有经过优化的离子/电子传输通道和充足的孔隙率 , 有利于对多硫化物进行高效管理 。 同时 , 为了更好地抑制“穿梭效应” , 研究人员设计了包含硫/碳和LaB6电催化剂的混合墨汁 , 用于打印高性能的硫正极 。 金属性LaB6电催化剂可以均匀地分布在3D打印的架构内 , 自发地确保有丰富的活性位点用于多硫化物的固定和转化 , 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放电或充电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