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切不确定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总感觉那会浪费很多时间,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吗
可能是懒吧,我也是这样的人,你需要阳光的朋友,主动去接触很有活力的人,他们会带动你,约你出门
■网友的回复
可能偏文学的文科类专业,容易有这种倾向吧。也许是在文字幻境呆的时间太长了,用脑过量,精力消耗太多,加上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从而导致四肢不勤,渐渐形成“浅尝辄止”“不尝也罢”“叶落即秋”“听风即雨”“自命不凡”“无处安放”之类的假超脱、假清高、假洁癖。所谓假,就是说:实际上他对现世的欲望是极其大的,只不过自以为没有所求——或者读书读迂了,自以为“应该没有所求”才是高端的。因为这种无意识和有意识的矛盾不可调和,所以才会有隐隐焦虑的认知和存在方式。(毕竟崇尚无所求的人,要么是得不到,要么是得到了守不住,古代屌丝和现代屌丝没什么大不同,尤其文化人里的屌丝,古今贯一!)最简单的表现就是,让他们真超脱去当和尚道士吧?他们不干,而且肯定不甘心,甚至鄙夷之;可让他们去实打实地实现脑子里的理想世界吧?他们却拿不出任何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连孔子都是这号儿人物。以至于后世儒学不得不落实到法家层面,以律令思路来治国,才有的扯——不然纯靠自觉守礼(规章制度),尤其在超过两百人的有社会分工的城市文明里企图实施统一的道德标准自我约束,纯属胡扯。古往今来,书生们多是如此。比如作家、思想家、愤青、诗人等等等等生长于理论幻境中的人,全是这幅“让人感觉很假很做作”的德性。毕竟,理论是浓缩的现实——虽然理论和文字写出来纯粹无比,但是它们映射到现实世界是必然充斥着诸多杂质的。换句话说,文字之所以具有抽象性,就是因为它本质上是通过选择性忽视才产生的——所以说,活在文字幻境的人,和活在无菌房没什么区别——要知道一句抽象的话,背后是多少血淋淋的现实。比如书生看史书里写“尸横遍野”“人相食”——连杀鸡杀鱼都没见过的人,他怎么可能理解这七个字包含的信息量?从来没去过灾区治理饥荒,还每天满口仁义道德大喊社会黑暗官员贪污,选择性忽视历史上以及现实中的诸多社会现实——各种双标玩儿得不要不要的,这不全都是读书人、文字工作者、公知之流的贯用伎俩?比如读一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多么慷慨激昂!可真当你和无产者生活在一起,你会对他们喜欢得起来吗?叶公好龙之流不是没有,阶级革命里那么多倒戈的人,又被文人书生们选择性忽视“倒戈”二字了。或者读一本小说,不用一个月就走完了主人公一辈子的时光。在脑子里确实过瘾——但这就和毒品或游戏一样,向你提供纯粹的快感,却把现实中要获得这些快感所必须经历的东西全都屏蔽了——你把浓缩的文字错当成了常态,所以才觉得真正的常态是在“浪费时间”。要说调整,我劝你理论结合实际——因为没有现实的、感性的、直接的经历和实践作为经验与基础的话,那你无论读多少书,本质上都是在意淫。——我党曾经也以为党国会把胜利果实分点儿给我们,但只存在于书本中的“圣母思想”,真的害人不浅!!!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清官往往没什么现世作为,只在死后,留下的某些只言片语才被些后生们拿来当挡箭牌。比如陶渊明。那么,除了基础教科书,和纯为精神享受而创作的书,其他的世间文字,写出来都是给过来人~尤其是给懂的人看的,要树立这样的认知。所以,拿着书去体验,来自己验证吧,毕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文字编织的幻境,归根结底不过是世界和生活的模型,而不是世界和生活本身——就像飞机杯和女朋友的区别——除非你觉得模型就能满足你,否则就不要只沉浸于文字。还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精神世界活得舒服,那么必须物质基础非常丰富——否则,古往今来,无处宣泄情感与精力的穷酸文人们留下的故纸堆,就是你的归宿——你以为他们心甘情愿没完没了地在纸上吐槽吗?如果你觉得不舒服了,那就千万要立刻跳离,最怕明明不舒服,还偏偏要拿几句酸诗郁在心里自我安慰“安得广厦千万间”“我辈岂是蓬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和“来世得好报”的自慰有什么区别?
■网友的回复
————
【对一切不确定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总感觉那会浪费很多时间,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吗】 感谢 @一念天堂 的邀请。
说来极其凑巧,答主今天白天刚刚受家人启发思考过这个问题,晚上就收到了来自 @Scott Young 发来的邮件,邮件中 Scott 向订阅者们推荐了《不安的哲学(The Wisdom of Insecurity)》这本书:Book Review: The Wisdom of Insecurity。
据我简单了解,此书专门分析了【对一切不确定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这种心理现象及其求解之道。
为了让题主尽快发现问题的核心,我推荐一段相关的介绍文章:站在生命的两端看爱的本质,你会看到什么?
作为现代人,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恰恰是因为我们为了追求“安全感” (security) 和“牢靠” (assurance), 将视线放在将来,却忽视了当下: “如果要享受一个愉快的当下,我们必须保证有一个快乐的未来,这简直是在异想天开,因为没人能做这样的保证。最成功的预测仍然是概率问题,而非十足的确定性,并以我们现在的知识见地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将会遭受痛苦和死亡。如果没有幸福保障的未来,我们就不能快乐地生活在当下,那我们肯定不适合生活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尽管在一个最好的计划中,也可能会有事故发生,然后死亡就在终点等候着。”希望这些资料能为关心此问题的人们带来启发。
■网友的回复
这和一本中文系有什么关系?兴趣单一但不是缺乏兴趣的话,不说da不足导致的兴趣缺失,应该和抑郁症没关系。人际关系敏感,但不是社恐,倒像是对别人有优越感,那也不是焦虑的问题。那我猜你除了有很强的装逼之心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外也没啥毛病。建议认清文学并不高贵也不优雅,除了你更喜欢以外和别人喜欢的东西没啥区别。然后安心的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过下去就好了,不需要到找认可。唯一可能有向非健康方向发展的倾向就是自恋,但自恋向人格其实也很难就这么靠装逼发展起来,所以也就没啥了。
■网友的回复
我也是中文系毕业的。嘿嘿,握个手。 首先答主说痴迷文学,不善交流,所以没有稳定的收入,我觉得没必然联系。中文系?痴迷文学,文笔不会差。中文系靠公务员,事业单位很有优势,如果说这不是自己想走的路,那报社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想再自由点,写手,比如投稿,给公众号写文章等都有不错的收入。这里就不介绍了。 我现在的工作是和销售相关的工作。说说我自己吧,小学,初中,高中,尤其高中自己特别内向,也许是因为农村的孩子,自己家里条件不好,颜值也不高,一直都是不爱说话的孩子。从大学开始想锻炼自己的胆量,去社团,去做助理班主任,不活还是很羞怯,毕业后慢慢开始接触了销售,刚开始的确不适应,每次都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就告诉自己我能跨越过去的。每次紧张就给自己心里暗示。 人生就像跳高,我再一次一次的跳跃,其实每次跳跃前我也是紧张的,但是我把每次跳跃都当成自己的机会,工作也越来越顺。 工作给自己带来了成就感就越来越喜欢工作,越喜欢自己的客户和领导。越努力越幸运。题目目前想做的就勇敢去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就会越来越顺。不是鸡汤哦。
■网友的回复
懒+胆小
■网友的回复
可能是量子力学没学好,好好用数学理解一下不确定原理大概就彻底疯了
■网友的回复
你想吃饺子,你不和面不包,不煮饺子自己就熟了?不要因为做过的事情没有结果就否定做的价值,你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会开出惊艳的花朵。
■网友的回复
和我一样,对很多事情都没兴趣,平时就是看看书,看看电影体育,生活平淡,不过这阵子开始养花,感觉精神多了点寄托。自然而然,随性生活吧。
推荐阅读
- 物质的成分是怎样确定的
- 咋改善“想做的事情太多却啥都做不好”这一情况
- 有啥事情完全按照你所想像的剧情发展
- 你啥时候觉得自己很厉害,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 为啥在很开心的时候会忽然想起很多失败的事情,然后觉得自己不配幸福,会忽然悲伤
- 你认为最“苦中作乐”的事情是啥
- 为啥在吵闹的环境中,有时可以很专注的做自己的事情,而有时却会不断受到干扰而做不下去呢
- 你遇到过最惊恐或者害怕的事情是啥
- 为啥一件事情你明明很喜欢,但是却一直做不好
- 闺蜜对我的所有事情都不支持,她真的有把我当好朋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