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研究資訊|許智銀《唐代送別詩研究》出版( 二 )


三、 兴感论议发端179
第二节余韵悠长 , 回味无穷182
一、 何当重相见183
二、 天涯望断肠185
三、 相思情何已188
四、 慰勉化别愁189
五、 规诫动真情191
第四章唐代送别诗多姿多彩的感人意象194
第一节自然意象194
一、 离离无限草 , 随君自有情194
二、 白云天际浮 , 千里常相见197
三、 明月白皓皓 , 当空照离人199
四、 萧萧满天雨 , 凄凄别离心202
五、 鸟飞顾徘徊 , 人行去不息206
第二节原型意象213
一、 折柳 , 灞桥214
二、 南浦 , 河梁221
三、 歧路 , 离亭224
第五章唐代送别诗与送别民俗230
第一节出行远相送231
一、 路歧更作千年别231
二、 为别长安青绮门233
三、 离亭驿站不可望235
四、 高台话别立远郊239
五、 江上河桥望行旅242
六、 南浦古渡遍离情244
第二节送别尚礼仪246
一、 执手临歧动别情246
二、 绮筵酒满惜将离251
三、 一曲离歌两行泪258
四、 唯有垂柳管别离262
第三节分手相赠物266
一、 离心何以赠 , 自有玉壶冰266
二、 临途赠物 , 勉哉夫子267
第六章唐代送别诗与社会文化271
第一节淳厚的社会礼俗271
一、 送人省亲倡孝廉271
二、 送人婚丧重情意280
三、 送人仕宦崇礼仪285
四、 送人谪迁彰世风294
五、 送别亲人明伦常299
第二节浓郁的科举风尚309
一、 送别赴举之人310
二、 送别及第之人316
三、 送别落第之人319
第七章唐代送别诗与民族风情329
第一节殊异的地方风情329
一、 江南美无家水不通330
二、 岭南远官多谪宦臣336
三、 黔中偏天远风烟异340
四、 蜀地遥山从人面起342
五、 安西域胡沙与塞尘344
第二节和合的民族往来347
一、 与吐蕃的和亲347
二、 与回鹘及其他民族的来往353
第八章唐代送别诗与对外交流360
第一节唐代送别诗与中朝文化交往360
一、 使者修好往来360
二、 文士广泛交流366
三、 僧人热诚求法369
第二节唐代送别诗与中日文化交往372
一、 送别遣唐使和留学者372
二、 送别僧人375
参考文献379
后记386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 。 《尚书·舜典》曰:“诗言志 , 歌永言 。 声依永 , 律和声 。 ”意谓诗歌是以有韵律的语言来表达情志的文学样式 。 人类社会中的人伦感情主要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 。 这三种人伦之情可以说是诗歌描述、吟咏的永恒主题 。 自古迄今 , 莫不如是 。 人是群体性动物 , 需要有稳定的家庭、朋友和社会关系 , 需要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滋养和抚慰 。 孔子曰:“诗可以兴 , 可以观 , 可以群 。 ”(《论语·阳货》)所谓“可以群”当是指诗歌通过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歌咏来发挥维系社会族群的文化功能 , 提高族群的凝聚力 。 不过 , 由于种种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原因 , 每个人都会与自己的亲人、爱人和友人或长或短地离别 。 各种各样的分手和离别 , 是对各种常态化人伦关系的异化或撕裂 , 不可避免地会对各种人伦之情蒙上一层或淡或浓的惆怅和忧伤 。 因而正如江淹《别赋》所曰:“黯然销魂者 , 唯别而已矣!”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亦谓“多情自古伤离别” 。 诚哉斯言!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 贯穿于亲情、爱情和友情之中的离情别绪也是诗歌吟咏的永恒主题 。 历史上从不同的视角对离别之情浅唱低吟的诗歌比比皆是 , 从而在诗歌的谱系中形成了一种专门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送别诗 。 从文化学的视角考察梳理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 , 送别诗与古代的祖道祭祀仪式、饮酒饯行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后来逐渐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礼仪活动 , 从而形成了送别诗这一特殊的诗歌门类 。 析言之 , 根据写作主体的不同 , 送行者所撰写的可称为“送别诗”或“赠别诗” , 而被送者撰写的可称为“留别诗” 。 统言之 , 无论是送行者还是被送者在分别之际撰写的抒发离情别意的诗歌 , 均可称为送别诗 。 送别诗源远流长 。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许多送别类的诗歌 , 如其中的《邶风·燕燕》即是一首文学性和艺术性很高的很有代表性的送别名篇 。 该诗有云:“之子于归 , 远送于野 。 瞻望弗及 , 泣涕如雨 。 ”关于此诗的作意 , 历来众说纷纭 , 《毛诗序》称:“卫庄姜送归妾也 。 ”郑玄认为这是号称中国第一位女诗人的卫庄公夫人庄姜 , 在庄公之子卫桓公被杀后 , 送别与自己情同姐妹的桓公之母戴妫(庄公之妾)回陈国时所写 。 全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 感情真挚动人 , 把离情别绪描述得淋漓尽致 , 读之令人不禁惆怅感慨 , 故王士禛《分甘余话》卷三推许此诗为“万古送别诗之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