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北斗全球组网成功收官,回顾传奇之路看中国北斗为什么值得骄傲

30颗组网卫星全部到位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完成今天9时43分 ,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 这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 随着该卫星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大棋局”的落子定盘 , 北斗三号30颗组网卫星已全部到位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
主打北斗全球组网成功收官,回顾传奇之路看中国北斗为什么值得骄傲
文章图片

视频截图发射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MEO卫星(地球中圆轨道卫星)、IGS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GE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 , 包括24颗MEO卫星、3颗IGSO卫星和3颗GEO卫星 。 其中 , GEO卫星安静地驻守在地球上方36000公里的太空 , 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为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指标提升提供增强服务 , 它们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吉星” 。 这次成功发射的是“吉星”家族中的老三 , 大家也亲切地称呼它为“嚞(音同哲)星” 。
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 作为北斗家族中的“大个子” , 吉星家族具有宽大的体型和强壮的体魄 , 吉星采用的卫星平台是我国现役规模较大的卫星平台 , 强大的承载能力让“嚞星”和两位“哥哥”一样 , 具备无线电导航、无线电测定、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功率增强、站间时间同步和定位六大本领 , 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导航及增强服务 。
同时 , 吉星家族沿袭了北斗系统最鲜明的特色 , 有源定位和短报文通信 , 这是中国北斗系统的创举 。 有源定位 , 即利用无线电测定技术 , 通过两颗GEO导航卫星联手 , 不仅能回答用户“我在哪” , 还能告诉关注着用户行踪的相关单位“用户在哪” , 因此在搜救、渔业等领域被广泛使用 , 是保障民生安全的“千里眼”;北斗三号的短报文通信也作用巨大 , 在GEO卫星的助力下 , 北斗三号系统的信息发送能力从一次120汉字提升到一次1200个汉字 , 突发情况时无需字斟句酌 , 足以将情节一次性说清楚 , 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 , 应用场景更为丰富 。 此外 , 北斗三号的服务能力较北斗二号拓展了10倍 , 在通信、电力、金融、测绘交通、渔业、农业、林业等领域 , 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北斗导航系统的普惠服务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疫情的考验下 , 五院卫星试验队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发射场历程 。 他们顶住压力 , 拼尽全力冲刺全球组网收官战 。 今年4月2日 , “嚞星”试验队就出征发射场 , 近两个半月的发射场经历 , 在历次发射场任务中是连续在场时间最长的一次 。 在发射场 , 试验队主动加码 , 严上加严、细上加细 , 一遍遍进行数据判读和核查 , 确保卫星不留一丝隐患上天 。
解读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百分百国产采访人员了解到 , “嚞星”作为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收官之星” , 在国产化方面也是集大成之作 。 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 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说 , 北斗一号解决了卫星最基本的问题 , 诸如供配电的太阳帆板 , 是为卫星提供由光转为电的部件 , 以及控制系统的转动机构 , 这些核心产品的国产化 , 让北斗卫星的身体有了一副中国体格;北斗二号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 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 , 让卫星导航系统“心脏”跳动出中国心率;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 , 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 。 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专家的带领下 , 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 , 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 , 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立了器部件国产化从研制、验证到应用一体化体系 , 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