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安全事故20000起,致命的“网红游戏”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如果文化生活被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 , 人终将毁灭于他所热爱的东西 。 ”一语成谶 。 单纯的感官刺激 , 已满足不了当代年轻人追求的另类潮流 , 主打炫酷的“极限体验馆”应时而生 , 疯狂扩张 , 所向披靡 。粘粘乐、攀岩、滑索、人体炸弹 , 空中飞人……这些听起来惊险万分的运动项目 , 几年来频频刷屏社交媒体 , 成为打卡必备 。殊不知 , 一个又一个“网红爆款”流行的背后 , 却是杀机暗藏 。 就在近日 , 女研究生琪琪在玩蹦床时 , 因头部朝下摔进海洋池内 , 导致完全性瘫痪 , 片刻消遣 , 换来的却是终身痛苦 。每年安全事故20000起,致命的“网红游戏”
类似的悲剧案例数不胜数 。 2019年1月 , 南京两男子在进行“气泡对撞”时 , 头部当场飙血 , 被紧急送往医院缝合5针;2019年7月 , 山东10岁女孩在玩蹦床时 , 右腿钻到了蹦床与边缘框架之间 , 腿部被植入3个钢钉;每年安全事故20000起,致命的“网红游戏”
2020年5月3日 , 福州小伙小魏从高台落下海绵池时 , 突发意外 , 导致脊部严重损伤 , 卧病在床 。每年安全事故20000起,致命的“网红游戏”
据不完全统计 , 游乐项目相关的安全事故每年超20000起 。 而这类网红游戏 , 由于是新兴事物 , 国家尚且未有完整的条例来规范 , 监管界限模糊 , 处于擦边球的“灰色地带” 。即便如此 , 在“风靡”朋友圈和“偶发”的意外之间 , 还是有很多人宁愿选择前者 。 但生命只有一次 , 又何来侥幸之说 , 一旦发生 , 就是一辈子的噩梦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 健康元气地活着 , 难道不香吗?毁人不倦的“网红游戏” , 从不说危险在“极限体验馆”出现之前 , 真正的极限运动 , 一直是有钱人的专属游戏 。 与极限运动相关的设备 , 如动力伞 , 仅一个头盔就需上千元 , 潜水装备更是售价惊人 , 动辄就是几十万 。体验馆的出现 , 不仅精准踩对了风口 , 更降低了准入门槛 , 给了财力不足 , 又跃跃欲试的人群机会 。“网红”的前缀包装下 , 这些集攀岩、蹦极、高空降速、失重体验等极限项目装置于一身的室内娱乐场所很快崛起 , 突破圈层与地域的限制 , 成为时下大热的实景娱乐方式 。作为极限体验的最新 “舶来品” , 又尤以蹦床项目最受追捧 。 通过强调娱乐属性 , 本是一项极需身体控制力 , 兼具技术性与风险性的竞技体育行为 , 被 “误导”成了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 。在X音、X手、X红书上 , 经常能看到玩家们从高处以不同姿势跳下又回弹的大量视频 , 令人血脉偾张 , 跃跃欲试 。每年安全事故20000起,致命的“网红游戏”
但事实上 , 蹦床运动的危险超乎想象 。 拿始发地美国来说 , 仅2019年就发生了9.8万起蹦床伤亡案例 , 美国体操教练麦佛森公开呼吁:“大多数民众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玩命!”即便是世界冠军何雯娜 , 也曾在采访中表示蹦床是运动十大危险项目之首 。 其不仅对场地硬件、指导软件等要求严格 , 且对玩家的身体素质、反应能力、心理条件等要求也很高 。每年安全事故20000起,致命的“网红游戏”
试想下 , 一个人从低点被弹至高处 , 完全处于超失重的状态下 , 加之没有经过任何训练 , 无法掌握起跳的角度和力度 , 不会产生自我缓冲的动作 , 强大的冲击力下 , 极易发生危险 。就好比从三层楼的地方毫无防备地落下去 , 即便下面有海洋球或者海绵 , 也难起到真正的保护效果 , 稍有不慎 , 受力不均 , 骨头瞬间就会折断 , 如果不幸伤到了神经或脊髓 , 这种损伤通常是不可逆的 , 治愈几率微乎其微 。前面提到的出事女研究生琪琪 , 就是脊髓遭遇横贯性损伤造成的完全性截瘫 。 据病床上的琪琪回忆 , 落地后感觉背部如同被硬物硌住 , 随后全身发麻无法动弹 。经过手术 , 目前琪琪双上肢活动有所改善 , 但双下肢感觉活动全部丧失 , 后期能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仍不容乐观 。每年安全事故20000起,致命的“网红游戏”
丧心病狂的是 , 为了在竞争中求新求异 , 很多体验馆开始剑走偏锋 , 出现了更多“变种”项目 。比如新晋热门“蜘蛛塔”(又名“一漏到底”或“十八层地狱”) , 一共数十层 , 每层密布经纬网格 , 游戏者攀爬到高处后 , 仰着一层层往下落到垫子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