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战争|从老板数量、工薪族规模、个体户人员,看北上广深的真实家底


城市战争|从老板数量、工薪族规模、个体户人员,看北上广深的真实家底
本文插图
2018年 , 中国进行了第四次经济普查 , 这次经济普查的节点时间是2018年12月31日 , 全国普查公报在2019年11月发布 , 但比全国普查公报更有意思的 , 其实是分省分城市的公报 。
和每年进行的GDP核算不同 , 经济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 , 最核心的普查内容是市场主体、从业人员的数量 , 企业资产规模和收入情况 。 虽然数据维度看似不多 , 但经济普查查的是“家底” 。 看GDP只能看到在过去一年里这个城市的价值增值 , 但看普查数据 , 才能看出这个城市GDP数字背后的真实实力 。
2019年 , 按GDP排序的中国城市、省份排名都出现了大洗牌 。 一些省份核增 , 一些省份核减 , 这些数字的变动 , 最重要的依据都是2018年的经济普查 , 重新摸清家底 , 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王者 , 谁有巨大的泡沫 。
京沪穗深四大城市的经济普查公报都已陆续公布 , 在这四个城市的普查公报里 , 印证着许多从GDP数字难以直接看出的日常感受 , 也透露出许多可能被忽视的经济细节 。 这篇文章 , 就来剖析四大城市普查数据里的那些有趣的趋势 。
01老板数量:北京最多 , 上海最少 , 广深增长最快
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 , 尤其是企业法人单位数量 , 说成大白话 , 就是这个城市的市场主体有多少 , 或者说这个城市有多少老板 。
法人单位数量 , 从很大程度上反映这个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创业意愿 。 企业法人多的城市 , 开公司的人就多 , 企业法人少的城市 , 人们可能就更倾向于打工而非创业 。
城市战争|从老板数量、工薪族规模、个体户人员,看北上广深的真实家底
本文插图
上面这张图非常直观地反映了这四个城市的企业数量和过去五年间的企业数量增速 。 北京的企业法人数量为94.8万个 , 上海41万个 , 深圳84.9万个 , 广州72万个 。 京、深、穗均明显多于上海 。 这也反映出上海“买办城市”气质 。 虽然近年来上海力推创业 , 但相较另外三个城市 , 上海的创业者数量和创业风气仍然相对较弱 。
另一个数据可以更好佐证这一点 。 从2013年到2018年的五年间 , 北京的法人单位数增长60% , 广州和深圳的增幅分别达到2.8倍和2.7倍 , 但唯有上海 , 法人单位数量只增加了7% 。
从2013年(第三次经济普查年份)到2018年 , 正是中国城市发生剧烈分化的时期 。 一方面 , 京沪较高的户籍门槛和高房价 , 使得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增长趋于放缓 , 尤其是北京人口还有外流趋势 。 另一方面 , 人口老龄化导致城镇增量人口基数开始下降 , 逃离中小城市同样成为现象 , 由此形成了人口从京沪和低线地区向广深两个门槛较低一线城市、以及杭蓉宁汉等“强二线城市”(或称“新一线城市”)流动的趋势 。
城市战争|从老板数量、工薪族规模、个体户人员,看北上广深的真实家底
本文插图
上图明显体现了这一趋势 。 2018年 , 北京常住人口只比2013年增长了39.4万 , 净增率是1.9% , 上海常住人口只比2013年增长了8.63万 , 只有0.4% , 京沪两市净增人口之和仅为48万 , 只相当于广州的近四分之一(197.76万) , 深圳的近五分之一(239.77万) 。
回过头来看四个城市净增的法人单位数 , 从2013年到2018年 , 上海净增法人单位只有3万多个 , 而北京的净增数约为35万 , 上海净增企业法人单位只有北京的十分之一 。 广州、深圳两市净增法人单位数都超过50万个 。
由于法人单位绝对数量主要由中小微企业决定 , 上述数据反映出深圳、广州中小微企业活力最强 , 北京虽然增速相对较慢但绝对值仍然较高 , 上海的中小微企业存量和增量都相对较少 。
02北京上班族最多 , 广州个体户最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