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交人”、酒店业者……他们眼中的广交会是什么样?

自1957年创办以来 , 广交会从未间断 , 被誉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 它更是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基因的一部分 , 63年来与城市相融共生 , 可以说广州每一位市民都与广交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6月22日 , 站在本届“云上广交” 继往开来的特殊节点上 , 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广州市第138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活动(“我眼中的广交会”专题) , 邀请组织方代表、专家学者代表、文旅企业代表、城市传播代表等交流、分享他们与广交会的故事 , 并从各自的角度讲述他们眼中广交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郭伟华:广交会与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老广交人”、酒店业者……他们眼中的广交会是什么样?
文章图片

“作为广交会的一员 , 我眼中的广交会就是两个字:使命 。 ”在广交会新闻中心副主任郭伟华介绍 , 广交会创办至今 , 与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 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880万人 。
“‘顺势而为 , 不断创新’ , 我想这是广交会63年来成功的原因 。 ”郭伟华说 , 广交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拉动效应 。 十几年前的一份调查显示 , 广交会对广州的酒店、交通、餐饮、零售、旅游、广告、税收、就业和地产等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 当时计算的拉动效应达到1:13.6 。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 , 第127届广交会选择在网上举办 。 郭伟华坦言 , 在网上举办这么大规模的一个贸易盛会 , 要实现“科技赋能、飞上云端” ,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 , 我们要把原来的平面浏览式的广交会官网开发升级成一个能够互动交流、能够承载大规模数据 , 还要能实现全球流畅访问的线上贸易平台 。 ”她说 。 广交会全力以赴攻坚克难 , 在平台开发建设、推动整改工作、加强全球营销推广、创新整合和大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郭伟华介绍 , 目前广交会平台顺利运行 , 海量的产品上传云端 , 海量的访客在云上看展 。 在疫情形势下的广交会 , 仍然发挥了重要的贸易促进平台作用 , 为疫情过后经济贸易的复苏注入了信心和新的动力 。
孙一民:易址琶洲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大手笔
“老广交人”、酒店业者……他们眼中的广交会是什么样?
文章图片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孙一民 , 作为琶洲西区“总设计师” , 把目光投向广交会琶洲展馆身后、更宏观的历史背景 , 讲述会址变迁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意义 。
【“老广交人”、酒店业者……他们眼中的广交会是什么样?】2001年 , 广州发布首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 明确发展方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连 。 而将广交会会馆从流花商圈落户到琶洲岛的这一大手笔 , 就是在“东进南拓”这一方向下进行的 。 “当时大家的视野还是市区 , 珠江新城处在农田转换阶段 , 远没有今天的高楼林立 。 市委市政府需要下非常大的决心 , 争取上级部门的同意 , 才能把展馆搬到琶洲 。 ”
“琶洲会展是广州滨水发展两千年来 , 第一次跨江在‘河南’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 , 可见当年的决策所需要的决心与气魄 。 另一个大手笔是落户到东圃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 这些重大设施布局着眼于广州的长远发展 , 直到现在大家还能感受到当时的大格局 。 ”孙一民说 。
2014年 , 孙一民及其团队参与主持了琶洲西区的规划建设 。 广交会身处琶洲岛中区 , 而当时西区的目标 , 则剑指以电商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建设24小时永不落幕的广交会 。 “琶洲岛代表的是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 。 正如本届广交会在线上开办 , 构建了全时空交流的场景 。 2001年 , 我们城市开始南拓北优东进西连 , 而现在我们开始了更广阔时空上的‘优’与‘连’ , 希望未来越来越多市民能感受到全时空的广交会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