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蚂蚁展翅:从一体到两翼

 
作者 / 何伊凡
来源 / 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名字是最显性的标签 , 呈现出你希望向这个世界传递的信息 。
从5月以来 , 蚂蚁金服改了名字 , 外界能看到的是支付宝底端的tag上 , 原来的“蚂蚁金服”变成了“蚂蚁集团” 。 相比今年3月支付宝升级数字生活平台 , 这一变动略显低调 。 有信息显示 , 蚂蚁的全称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改为“蚂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有两个变化值得划重点 , 一是去掉了区域特征 , 另一是突出其科技底色 , 从小微金服变成了“科技” 。 这隐喻着它的主战场将是一个更大江湖 , 即全球To B服务的万亿蓝海 。
当我们抵达从移动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迁徙的分水岭 , 会发现两条主脉络 。 一条是从物理全球化走向数字全球化 , 突破产业链在空间结构上的摆布 , 构建一个没有国界 , 跨时空的真正全球化 。 另一条主线是由单一创新走向集成式创新 。 新一轮技术红利 , 更依赖5G、区块链、大数据、AI、物联网等多项技术集合成的基础设施 , 来激活庞大存量经济 , 提升全链条内部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 。
不难发现 , 这与蚂蚁科技集团(下简称蚂蚁)发展轨迹完全契合 。 再向前观察 , 从其前身支付宝开始 , 除了表面上不断拓荒之外 , 还隐藏着两条暗线 , 即跨区域与技术化 。 这两条暗线铺垫已久 , 终于由暗变明 。
疫情按下了快进键 , 蚂蚁在疫情中展示出了搬山之力 , 作为阿里数字经济体的金融基础设施 , 它能够打通线上线下 , 串联经济体之间的不同业务场景 。
它为中小商家提供最需要的生存工具:钱和流量 。 2月10日 , 蚂蚁宣布了包括减免平台商家经营费用 , 提供资金支持 , 为商家提供低息甚至免息贷款六方面20项扶助措施 。 到3月2日 , 不足一个月 , 就有30万商家从网商银行拿到了利率8折的100亿特别扶助贷款用于复工复产;6月5日 , 打开支付宝首页 , 会看到线上烟火气十足的“地摊经济” 。 它新增“好生活”板块 , 以瀑布流形式展示各种生活服务——支付宝改版后强化了“中心化+去中心化”的模式 , 以中长尾商家更好渡过冷启动期 , 并持续增长 。
蚂蚁集团CEO胡晓明曾在3月大胆预测 , 疫情之后 , 中国城市管理与公共管理效率将提升3%-5% , 由此推动互联网、数字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联动 。 中国服务业规模目前是53万亿 , 他预测5年后一定会超过65万亿 , 若蚂蚁金服能推动其中50%线上化 , 也意味约30万亿体系要数字化 。
在蚂蚁向商家和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表面之下 , 技术更像肌肉层 , 它逐渐显性化 , 既受益于商业 , 又反哺了商业 。 更名 , 则意味着以更开放姿态输出力量的时点到了 。 将创新技术基于自身业务上试验成熟后再对外向B端开放 , 是蚂蚁一直的策略 。 在数据库、金融云、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识别等领域 , 都沿用此经验 。
它从2010年开始投入自主研发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 , 彼时背景是“去IOE化” , 经过阿里大规模场景、支付宝金融级场景以及双11等战役等炼狱般考验 , OceanBase能用更低成本做到多中心多地域极限容灾能力 , 满足数字时代对服务永远在线的严苛要求 , 也能适应不断扩张的数据处理需求 。 它在2020年6月8日战略升格 , 成为独立子公司 , 胡晓明亲任董事长 , 号称3年内将服务万家企业 。
区块链是蚂蚁集团另一个大杀器 , 它可能成为阿里数字经济体中下一个“阿里云” , 根据全球权威知识产权媒体IPRdaily 发布的2017-2019年全球专利排行榜显示 , 截止2020年4月17日 , 它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区块链专利 , 共2344件 。 在共识机制、高并发交易处理、智能合约、可信计算、隐私保护、跨链交互、安全机制等核心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
蚂蚁金服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区块链小组 。 区块链与支付宝的初心——解决交易中的信任问题天然契合 , 蚂蚁希望将其进一步全面推进到数据、资产、物理世界的万物互联与多方协同 , 它所有落地场景都瞄准“生产级的联盟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