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看点|魏晋史学家陈寿:一部《三国志》让他与司马迁齐名( 二 )


何一民说 , 正因为陈寿德才、见识兼备 , 《三国志》 问世后就受到好评 。与陈寿同时代的夏侯湛写作《魏书》 , 但看到《三国志》后 , 他认为已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 , 于是自毁其书 。 《三国志》还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 , 被称为前四史 。
对于《三国志》“文采不足”这一说法 , 何一民认为 , 这其实皆因司马迁时代文史不分 。 “到了魏晋时期 , 史学已经开始独立发展 , 与文学分道扬镳 。 因此 , 《三国志》并不以文采见长 , 而是力求朴实 。 这恰是文史分野的标志 。 ”
而今 , 千百年的历史见证:陈寿的努力没有白费———一部 《三国志》 , 不仅成为了解和研究三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信史 , 也成为今人为人处事甚至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 。
他 一生著述颇丰 ,写书250余卷 , 耗十年之功完成《三国志》
陈寿(公元233年—公元297年) , 字承祚 , 巴西郡安汉县(今南充市)人 , 著名史学家 , 与司马迁、班固齐名 , 史称“并迁双固” 。 陈寿少时好学 , 师事同郡学者谯周 , 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蜀降晋后 , 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 。
他 有傲骨无媚骨 , 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与风骨

城事看点|魏晋史学家陈寿:一部《三国志》让他与司马迁齐名
本文插图

人物名片
【城事看点|魏晋史学家陈寿:一部《三国志》让他与司马迁齐名】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 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 , 陈寿历经十年艰辛 , 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 在《三国志》里 , 陈寿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载了蜀汉“必以人为本”“弘毅宽厚”“赏罚必信”的治国理念和蜀地儒学、经学及其师承流变的情形 , 对巴蜀历史文化和蜀学、经学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
陈寿《三国志》永载史册 。 但后人也认为他在书中多有曲笔 , 并且“挟私报怨” , 不算良史之才 。 真相的确如此吗?
陈寿著《三国志》多有曲笔吗?
《三国志》被指曲笔回护曹魏 ,皆因全书以曹魏为正统 。 《魏志》列在全书之首 , 称曹操、曹丕为帝 。 吴、蜀君主即位 , 书中都记曹魏的年号 。 对于东吴 , 陈寿只称孙权为主 ,对孙亮等称名 。
在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何一民看来 , 这些并非曲笔 。 他表示 , 晋是承袭曹魏而有天下的 。 身为晋人 , 陈寿著书当然尊奉曹魏为正统 。 故于魏、晋革易之处 ,陈寿不得不多所回护 。 即使如此 , 陈寿把这段历史称之为“三国” , 等于承认了有三个独立主权的国家 ,已经承担了很大的政治风险 。作为一个学者 ,陈寿已经很了不起了 。 因此 , 考虑到特定的历史环境、 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的修史者顾忌更多等实际背景 ,我们可以理解 。 此外 , 除了涉及魏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外 , 陈寿的叙写仍翔实可信 。 因此 , 后代史家称其“位望不充其才” , 纯系枉加 。
对陈寿挟私报怨的指责 , 主要是说他向曹操谋士丁仪的儿子乞米不得 ,因此不给丁氏兄弟立传等等 。 何一民说 , 这些指责其实毫无依据 ,也早已为历代史家澄清 。 这般说法 , 实乃以讹传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