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看点|魏晋史学家陈寿:一部《三国志》让他与司马迁齐名



城事看点|魏晋史学家陈寿:一部《三国志》让他与司马迁齐名
本文插图

陈寿是谁?刚评出的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 , 不少人对他颇为陌生 。 但只要说到《三国志》的作者 , 估计不少人就会恍然大悟 。 这位来自今南充市的魏晋史学家在屡遭打压之际 , 仍出于匡君正世的责任和使命 , 秉笔直书 , 以纪传体断代史的方式 , 记载了三国历史的风云变幻;更以其会通古今的才识 , 留下了对历史发展大势的诸多思考 。
言及陈寿 ,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何一民大加赞赏 , “一部《三国志》让陈寿与司马迁、班固齐名 。 他身上凝聚的勇于创新、不事权贵等精神 , 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与风骨 , 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 ”
才高识远 《三国志》让他“并迁双固”
在南充陈寿纪念馆 ,正门匾额上的 “并迁双固” 四个大字 ,表示陈寿的史学成就与司马迁、班固比肩 。
何一民说 , 陈寿少时好学 , 曾拜同郡学者、 著名儒学家和史学家谯周为师 。 同时 , 蜀地自汉代以来 , 史学昌盛 。 在这种氛围下 , 陈寿一生著述颇丰 , 写书250余卷 。 其中 , 就包括耗十年之功完成的《三国志》 。 在这部65卷的著作中 ,陈寿以纪传体、断代史体例 , 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三国历史人物形象 。
“他描写的历史人物虽不如《史记》和《汉书》中的那么生动传神 , 但简约爽洁、无繁冗芜杂之弊 。 在史料选择上 , 陈寿也能择取最重要者 。 可谓 , 文简而事丰 。 ”何一民说 。
陈寿对历史的见识 , 也体现在著《三国志》时对形势观、人谋观、史体观的整体把握上 。 何一民认为 , 陈寿比较重视客观形势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 同时也重视人谋对形势的主导作用 。 他还能把形势和人谋之间交互投射所演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 用最反映客观实际的史体撰写出来 。
陈寿对天下大势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 也令人称道 。 现在 , 很多经常使用的成语就出自《三国志》 。
翻开《三国志》 , 精华语句不胜枚举 。 谈谋略 , 陈寿写“事留变生 , 后机祸至” 。 这就是后世常说的“当断不断 , 必受其乱” 。 谈领导的素质 , 他总结为“权不失机 , 功在速捷” , 认为领导的大忌就是临机而不决 ,要采取正确谋略速捷以成事 。 谈不懂权衡利弊 , 他总结为“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 , 以大易小 , 可也;以安易危 , 可也;权一时之势 , 不患本之不固 , 可也” 。 讲人品 ,陈寿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在《王册诸葛邓钟传》中写道 , “君子之行 , 皆积小以成高大 。 ”意在提醒高尚的人格和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 , 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 逐步提高 。 而“读书百遍 , 其义自见”“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蛟龙得云雨 ,终非池中物”等 , 更是百代流传 。

城事看点|魏晋史学家陈寿:一部《三国志》让他与司马迁齐名
本文插图

为人质直 著史时将个人恩怨置于脑后
作为修史之人 ,陈寿具备了应有的史德、史才和史识 。
何一民认为 , “陈寿一生为人质直 , 有傲骨而无媚骨 。 在蜀汉时期宦官黄皓专权 ,不少大臣皆屈意附之 , 他却‘独不为之屈’ , 哪怕因此贬官 。 ”而陈寿著述《三国志》 , 其目的也是希望能够以史匡扶君主 。在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下 , 他才“辞多劝诫 , 明乎得失” , 期待最终“有益风化” 。
著述《三国志》 , 陈寿也秉笔公正、 取材严谨 。 “比如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记载 , 在当时曾有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一说 。但陈寿根据诸葛亮 《出师表》 , 确证是刘备主动请诸葛亮出山 。 ”
不仅如此 。陈寿之父曾在蜀汉时被诸葛亮处以凳刑 , 但陈寿著史时将个人恩怨置于脑后 ,真实记述和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生前治蜀的事迹 ,成为摒弃前嫌的史德最高体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