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幸福课|都印记在你身上,你爱过的人分过的手( 二 )


同时 , 就像是我们在看到不同的事物时会勾起不同的记忆一样 , 关系自我也有一个被唤起的过程 。 唤起我们不同的关系自我的 , 可能是情境线索(contextualcues) , 比如熟悉的氛围、环境等等;还可能是人际线索(interpersonalcues) , 比如对面的人的样子、说话的语气、身上的味道、手上的小动作……让你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 想到了你的某一个重要他人 。 在这样的时刻 , 我们特定的关系自我就被激活了 。
*如何知道谁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人?
即使我们大都有不止一个被重要他人塑造的关系自我 , 不同的关系自我被唤起的难易程度和频率却是不同的 。 学者们指出 , 在我们的关系自我中 , 总有一个、或是少数几个是尤为深刻的 。 他们更加容易、也更加频繁地被唤起的 , 甚至即使是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 。 那一个 , 或是几个最深刻的关系自我 , 处于一种被形容为“时刻待机”的状态(Bargh,1999;Bargh&Thein,1985;Higgins,King&Mavin,1982) 。
因此 ,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 我们也可以通过关系自我被提取的频率和难易度 , 来知晓谁是我们最重要的、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人 。 去觉察最容易被唤起的那一面的你 , 或者说是你大部分时间所处的那个状态 。 问自己 , 那个“我”究竟是在哪段关系中形成的、在与谁的互动中所塑造出来的?
在阅读关系自我这个概念时 , 我自己还在思考一个问题 , 那就是如果“自我”是由一个个不同的、关系中的“我”组成的话 ,
*为什么在大多数时候 , 大多数人依然会觉得“自我”是一致的、明确的、稳定的呢?
这是由于 , 我们每个人都只会选自己身上的一些特征 , 去填写“我是一个_____的人”这个句子 。 每个人身上一定都有一些自己看不见的、自己否认的部分 。 我们平时谈论的“我” , 不是真正的、全部的关系自我的总和 , 而是我们所认同的那部分的关系自我 。
我们会通过有意无意的去讲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 这个故事有删减、有因果关系 , 有拼凑 , 有侧重点 , 还有色彩的渲染 。 我们所讲的这个关于自我的故事 , 就是我们平时所感受到的那个稳定的“我” 。 但我们所感受的自我 , 其实始终都只是一部分的 。
知我幸福课|都印记在你身上,你爱过的人分过的手
文章图片
03.
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得不一样 , 我很“假”吗?
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出不一致 , 似乎总是被视为一个人很“假”、很虚伪的证明 。 而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 , 是因为对关系自我普遍存有的3个迷思:
迷思1:不同面的“我”是一种伪装
事实1:我们不是在关系中刻意地改变自己 , 而是不同的自己被激活了
不同面的“我”自建立以后 , 就是一直存在的 。 只是我们的认知负荷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同时呈现出每一个“我” 。 所以 , 当我们在不同人面前表现得不同时 , 或许并不是我们“变了” , 而是当下的线索使不同的关系自我得到了激活 。
迷思2:不同的自我的呈现是一种自主管理的结果
事实2:关系自我的唤起是不可控的
Andersen和Chen(2002)在他们的研究中强调 , 关系自我的激活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 。 也就是说 , 它几乎是无法被自主管理的 。 因此 , 与刻意的形象管理不同 , 当某一个关系自我被唤起时 , 它的发生往往是我们无法预料、不能控制的 。
有一个常见的例子是 , 人们总是习惯在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时下定决心:这次我要好好对待这个人 , 好好经营这段感情 。 但 , 人们却在实际相处中阻挡不了那个之前在关系中受过伤的“我”跑出来 , 做出一些伤害对方的行为 。 很多时候 , 人们甚至在伤害已经发生之后 , 才惊觉自己刚才的所作所为和曾经在另一段关系时的“我”是那么相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