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某|频繁接到推销电话?背后是这样一条利益链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频繁接到推销电话?背后是这样一条利益链
卢某|频繁接到推销电话?背后是这样一条利益链
本文插图

扬子晚报讯(采访人员 刘浏)买了房子 , 就立刻有装修公司电话推销 , 这种蹊跷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过 , 其实是因为姓名电话甚至房产信息泄漏了 。 为了提高业绩收入 , 一些公司业务员通过物业等渠道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进行内部“资源共享” 。 日前 , 经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 卢某等人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分别被法院判处拘役5个月至有期徒刑3年6个月不等的刑罚 。
一条微博举报牵出三十余名犯罪嫌疑人
2017年11月的一天 , 一条报警信息惊动了广陵分局网安大队民警 。 “最早的来源是微博上的一条举报 。 ”广陵分局网安大队民警回忆说 , “举报人反映辖区一家装饰公司和电器公司天天打推销电话 , 怀疑个人信息被泄露 。 ”广陵警方随即开展侦查工作 。
2018年2月 , 警方根据掌握的线索抓捕了某装潢公司的业务员卢某 。 在对卢某的侦查中 , 警方发现其与一个广告公司的业务员张某有频繁来往 , 便顺藤摸瓜 , 找到了张某 。 警方以张某为突破口 , 竟牵出多名装修公司业务员、电器和家具销售员 。 随后 , 一张巨大的利益网逐步铺开 。
原来 , 广告公司张某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 他用资源置换的方式帮助物业人员与装修公司人员之间实现信息买卖 , 而自己也获得了相应的业务提成 。 装修公司业务员挨个进行精准营销 , 一旦有人成功 , 业务员将获得丰厚提成;而等到装修公司可榨取的利益已经几乎饱和的时候 , 装修公司业务员会将自己所购的个人信息进行二次贩卖 , 再由卖家具的销售员进行精准营销;等到所有潜在客户已经差不多完成购买家具环节后 , 家具公司的销售员再将这样的个人信息进行第三次售卖 , 卖给电器公司销售员 。
由于涉案人员较多 , 在抓捕了些许犯罪嫌疑人后 , 不少犯罪嫌疑人伺机逃跑或者试图消灭证据 , 警方只能在固定证据的基础之上 , 不停进行抓捕 , 历时近一年 , 最终抓获33名犯罪嫌疑人 。
【卢某|频繁接到推销电话?背后是这样一条利益链】朋友间相互“帮忙” , 未曾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不知也是犯罪
随着对案件线索的进一步挖掘 , 在犯罪嫌疑人的手机聊天记录等证据中 , 办案人员又有了新发现 。 王某和王某林都是从事装潢行业的业务员 , 2017年9月 , 王某林向他的好友王某发了条微信 , 大致内容是想要一些意向客户电话 , 方便推销业务 。 平日里 , 装饰城里的业务员之间大都熟络 , 为了提高业绩 , 少不了相互“帮忙”推荐客户 。 很快 , 一份详细的信息文件发了过来 。 王某林打开一看 , 里面都是小区业主信息 , 内容包括小区楼栋号、姓名、电话、登记时间等 , 通过这些精确的个人信息 , 他便能进行精准的营销 。
警方随即根据掌握的王某林手机中的线索将犯罪嫌疑人王某锁定 。 王某到案后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 , 由此又牵出其他多名犯罪嫌疑人 。 王某称 , 这些信息就是为了进行电话营销 , 推销自己的业务 , 都是熟人间相互帮忙要来的 , 在发送和获取这些信息时并无金钱交易 , 未曾想竟犯了罪 。
“我打推销电话只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 , 这也是犯罪吗?”
有这样想法的不只有王某一人 , 犯罪嫌疑人卢某起初并不认罪 , 认为收集一些业主个人信息打推销电话只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 , 算不上犯罪 。 然而 , 这真的只是打几个营销电话的事情吗?
在公安、检察院、法院的配合之下 , 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 , 案件终于暂告段落 , 45名犯罪嫌疑人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治 。
检察机关认为 , 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期间 , 卢某等多人通过购买、收受等方式非法获取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 , 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 , 王某等多人通过朋友间索要的方式 , 向他人提供或者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 情节特别严重 , 其行为均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有关规定 , 应当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 经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 卢某等人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分别被法院判处拘役5个月至有期徒刑3年6个月不等的刑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