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国|设置在水陆交通要道上的邮政机构 探寻苏州古驿站的故事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设置在水陆交通要道上的邮政机构 探寻苏州古驿站的故事
【摄影中国|设置在水陆交通要道上的邮政机构 探寻苏州古驿站的故事】摄影中国|设置在水陆交通要道上的邮政机构 探寻苏州古驿站的故事
本文插图

摄影中国|设置在水陆交通要道上的邮政机构 探寻苏州古驿站的故事
本文插图

在苏州的邮政发展史上 , 有一种设置在水陆交通要道上的邮政机构——驿站 。 美轮美奂的驿站 , 集香山帮建筑技艺于一体 , 争奇斗艳 , 是留住乡愁记忆的靓丽名片 , 也是苏州邮政、军事和交通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 有的驿站保留至今 , 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
驿站沿革
驿站 , 官方设立的邮递和接待专门机构 , 负责接待来往的驿使和官员 , 传递公文政令、飞报军情 , 以及转运各类物资 。 同时 , 还为驿使准备换乘马匹或船只 , 办理驿使的交接手续 。 因此 , 驿站内还设置驿使和官员下榻的馆舍、蓄养马匹的马厩 。 驿站名称随时代而变 , 有都驿、驿馆、驿亭、水马驿等叫法 。 规模完善的水马驿 , 分为陆驿和水驿 , 还拥有水运的船只 。
吴地驿站的原始形态 , 称为“都驿” 。 《吴地记》记载:“吴王寿梦置都驿 , 招四方贤客 。 ”苏州阊门内东中市当时设有都亭驿 , 其旁边的都亭桥名称保留至今 。 汉代 , 驿站称为邮驿、传舍 , 每三十里置一驿 。 唐代 , 每二十里设置一驿站 , 配备驿长和驿夫 , 方便过境驿使和官员下榻 , 并为其随从的车马和舟船 , 提供合适的场地和码头 。 唐代诗人岑参有诗曰:“一驿过一驿 , 驿骑如流星 。 ”宋代 , 每十里或二十里设置驿站 , 配备驿长、驿吏和驿卒 。 馆舍内提供地图可查询地名 。 当时的姑苏驿站 , 规模恢宏闻名遐迩 。
明清时期 , 苏州拥有不少上规模的名驿 , 如姑苏驿、望亭驿、横塘驿、松陵驿、平望驿、枫桥驿等 。 当时 , 为了满足邮递业务不断发展的需求 , 除了一定数量的驿站 , 还增设了不少驿传分站——急递铺 , 即传递政府公文快件的邮铺 , 归兵部掌管 。 据明正德《姑苏志》记载:在苏州府治西 , 设有急递总铺 。 每隔十里 , 设置急递分铺 。 分铺设铺司一名 , 铺兵(铺卒)若干名 。 苏州境内共有54个急递分铺 , 如射渎铺、浒墅铺、张公铺、白鹤铺、柳胥铺等 。 明顾炎武《日知录·驿传条》记载:“今时十里一铺 , 设卒以递公文 。 ”凡属紧急公文 , 一铺又一铺接力传递 , 如同唐代为杨贵妃速递荔枝 。 这些驿站和急递铺 , 组成了比较完善的邮递网络 , 是发挥城市交通和邮政功能的重要机构 。 别具一格的驿传制度 , 是古代地方政府快速了解和掌握中央政府政令、信息上情下达的主要手段 , 历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
望亭驿
望亭驿是一座元老级的驿站 , 始建于隋代 , 又称为望亭馆 。 清凌寿祺《浒墅关志》记载:“望亭 , 在浒墅北二十里 。 吴先主所立 , 名御亭 。 隋开皇九年(589)置为驿 , 唐属常州 。 刺史李袭以梁庾肩吾诗有‘御亭一回望 , 风尘千里昏 。 青袍异春草 , 白马即吴门’之句 , 改今名 。 ”历代诗人对望亭驿颇多歌咏 。 唐代刘淹《宿望亭馆》咏叹:“野烧空原尽荻灰 , 吴王此地有楼台 。 千年事往人何在 , 半夜月明潮自来 。 ”唐代白居易《望亭驿酬别周判官》:“何事出长洲 , 连宵饮不休 。 醒应难作别 , 欢渐少于愁 。 灯火穿村市 , 笙歌上驿楼 。 莫言五十里 , 已不属苏州 。 ”从中可以了解 , 当时的望亭驿规模不小 , 已成为嘉宾聚会的送别之地 。 清代乾隆帝南巡来苏州 , 曾经驻跸望亭驿 。 清代姚承绪的《吴趋访古录》 , 有感而发缅怀望亭驿:“古驿分南北 , 三分尚说吴 。 风云前赤壁 , 亭馆旧黄图 。 落日青山暮 , 回头白练粗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