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最有意义的创新(治学)( 二 )


1998年 , 刘遵峰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 。 在图书馆 , 刘遵峰发现了“新大陆” 。 每天除了上课 , 他几乎全部时间都泡在图书馆 , 对不同领域都有涉猎 , 经济、哲学、物理、生物等 。 回想起当年的经历 , 刘遵峰感慨万千:“大量涉猎各学科知识 , 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事物的认知 , 这种认知方式促进了科研中的创新 。 ”
刘遵峰说 , 他最兴奋的就是心中的问号被“拉直” 。 创新研究就像一棵大树 , 有了牢固的根基 , 还要有很多枝杈才能枝繁叶茂 , 枝杈多了发现新现象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 “你得知道世界上有什么 , 才能知道没有什么” 。 在他的研究中 , 除了用到化学、材料学知识 , 还大量应用了物理、数学、生物等知识 。
最希望——
学生为国家做更大贡献
2016年 , 刘遵峰到南开大学任教 , 担任博士生导师 , 带了十几个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 博士生王润忘不了研究“扭热制冷”项目时的一次经历 。 “当时测出‘扭热制冷’拉长7倍的橡胶收缩降温的温度数据一直很准确稳定 , 然而就在我们准备撰写论文的时候 , 数据突然变化了 , 相差1—2摄氏度 。 ”王润回忆 。
刘遵峰带着大家找原因 。 排查机器情况、样品制备是否重复、操作手法是否规范、计算是否错误 , 一一排除后 , 研究还是陷入了僵局 。 王润说:“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 甚至怀疑之前的测试数据不准确 。 刘老师鼓励我们不要放弃 , 为了获得重复数据 , 折腾几个月很正常 。 ”最终他们发现 , 原来是天津夏天湿度较大 , 造成实验数据发生了变化 。
刘遵峰常说:“好奇心和意志力 , 是做科研的基本素质 。 ”学生们都知道 , 如果受到批评 , 肯定是因为做事敷衍 。 刘老师乐观温和 , 对学生们关心而宽容 。 在刘遵峰眼里没有坏学生 , “他们只是还没学会方法” 。
“最希望我的学生快速成长 , 将来为国家做更大贡献 。 ”刘遵峰说 。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05日 12 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