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我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海客谈神州)

中国|“我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海客谈神州)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①:贝德高 。
谭武军摄
图②:《汉语拉脱维亚语大词典》 。
图③:《精选拉脱维亚语汉语—汉语拉脱维亚语词典》 。
资料图片
中国|“我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海客谈神州)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拉脱维亚里加一景 。
影像中国
拉脱维亚汉学家、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拉方院长贝德高教授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传奇老人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 , 他热爱教学 , 育人无数 , 是拉脱维亚汉语教学事业的奠基者;他潜心钻研 , 编纂词典 , 是汉语拉脱维亚语工具书出版的开拓者;他善思善断 , 身体力行 , 是中拉建交的亲历者 。他从事的每一份工作都与中国息息相关 , 正如他在《我的中国故事》一书中写道的:“我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
一生投身汉语教学
在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 , 82岁高龄的贝德高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 。他用流利而略带中国北方口音的汉语告诉我 , 他1949年便与中国结缘 。当时 , 贝德高的父亲拿了一份报纸给他看 , 告诉他一个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从那时起 , 贝德高便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 。中学时期 , 贝德高常去里加第九图书馆看书 。他说:“那时 , 我对印有汉字的杂志情有独钟 , 并暗下决心 , 一定要学会书写这些漂亮的汉字 , 掌握其读音和含义 。”
1964年 , 贝德高如愿进入莫斯科大学东方语言学院学习中文 。贝德高对这段学习经历十分自豪 。他说:“莫大的中文师资很强 , 我的老师中有参加过中苏领导人会谈的高级翻译 , 有翻译过《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的资深汉学家 , 还有来自中国北方的口语老师 。”名师出高徒 , 1970年毕业后 , 贝德高成为一名大学汉语教师 , 从此在讲台上耕耘近五十载 。
1979年 , 贝德高回到拉脱维亚继续从事汉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 成为拉脱维亚高校中首位专业汉语教师 。1991年起 , 贝德高在拉脱维亚外交部工作10年 。期间 , 他仍在拉脱维亚大学兼职教授汉语 , 甚至在上班时间跑到大学给学生讲授语法、翻译 。
2011年 , 华南师范大学与拉脱维亚大学合作 , 创办拉脱维亚第一所孔子学院 , 贝德高应邀出任拉方院长 。筹建初期 , 他独自一人工作半年之久 , 肩负起双方沟通交流的重任 。
在贝德高的努力推动下 , 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点和孔子课堂数量不断增加 。如今 , 活跃在拉政、商、学界的汉语人才大多是他的学生 , 他们已成为传承汉语教学、促进中拉友好的新生力量 。
潜心编纂汉语词典
编纂汉语教学工具书是贝德高对拉脱维亚汉学推广的另一重大贡献 。2006年 , 受拉脱维亚大学委托 , 贝德高编写了《拉脱维亚汉语会话手册》 , 为拉脱维亚奥运代表团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上了一份实用的礼物 。
“过去我们在拉脱维亚教中文 , 只能借助汉英、汉俄、汉德等第三方语言的工具书给学生们讲解词义 , 因此 , 我萌生了编纂汉拉大词典的强烈愿望 。”贝德高说 。2002至2010年 , 历经8年艰苦努力 , 贝德高终于完成《汉语拉脱维亚语大词典》的编纂 , 商务印书馆请他到北京进行校对工作 。“当时任务特别紧张 , 即使到了周末也没空 , 一个月只能休息一天 。”贝德高对那段在北京的日子记忆犹新 。他说 , 编写词典就如同一块磁铁 , 吸引你每天去迎接新的任务 , 赢得新的收获 。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夕 , 饱含贝德高教授心血的《汉语拉脱维亚语大词典》终于面世 。大词典共收录汉语词条5万余条 , 包括语词和百科两大类 。正文后附有16个附录 , 包括针灸穴位表、二十四节气、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中国民族乐器等 , 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大词典 。值得一提的是 , 大词典中的“汉拉拼音对照表”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拉脱维亚语人名与汉语人名互译难题 。凭借这本书 , 贝德高获得拉脱维亚政府最高奖——三星勋章 , 他也因此获得了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