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资源网|航空延误险的前世今生( 二 )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 航班延误险也在2015年发展到了高峰 。 像众安保险将航班延误起赔时间推进至以分钟来计算这样的“破局者”出现 。 随之而来鱼龙混杂的保险市场上出现了更多更丰富的延误险种 , 保单有按天、小时不同时长分类赔偿的 , 也有按保障范围不同赔偿的 , 还有按赔偿价格标准不同的分类的 。 航空延误保险市场逐渐打破了“航空公司延误四小时赔付”的传统规则 。
业内人士表示 , 随着延误险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 有些公司只能降低赔偿的门槛 , 提高赔付金额 , 简化赔付手续 , 才能在市场里立足生存 。
到了2017年 , 国内许多保险公司遭遇了下架延误险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调整 。 延误险产品设计者、慧择网副总经理蒋力当时评论称 , “最直接的原因是保险公司赔偿太严重 , 也就是公司所面临的赔付远远高于它收到的保费 。 ”
现如今 , 市场上可选择的航延险正在逐渐减少 , 限制却越来越多 。 有乘客表示 , 前几年起飞前还能买到延误险 , 现在已经基本没有的卖了 。
航空延误险的市场竞争激烈、透明度又高 , 在业内看来 , 根本就是个赔钱的买卖 。 以前的情况是不以纯营利为目的推广延误险产品 , 更多是为了吸引和留住旅客 。 需求诞生商机 。 近年来 , 随着现今互联网信息越来越发达且透明化 , 如像飞常准等航空延误预测软件横空出现 , 通过大数据可以较精准的对航班综合信息进行分析 , 同时可实现提前看天气预报、关注前序航班情况等功能 , 提供了有助于旅客分析航班延误的数据 。 使得乘客有大概率可以“中奖”获赔 , 从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对赌”失败的风险 。
保险公司难以承担亏损 , 为了避免赔付失控的风险 , 在设计产品时抬高了赔付门槛 。 如有的保险产品将延误指定为到达延误 , 还有的不少航延险选择缩小保障范围(通常是将航班取消、备降、返航等责任列为免责条款)等 。 有的把延误险打包放在综合的旅游保险中去做成了“搭售”产品 , 或者将保险保障期限拉长 , 推出年度保障产品 。 此外不同渠道的航延险由于定位不同 , 导致理赔门槛、理赔金额也有差异 。 如银行与航空公司、酒店等推出联名卡 , 提供免费延误险的这种方式 , 大多还有一个“隐形”规定 , 即持卡人在购买机票时 , 必须使用本行信用卡支付 。 并且申请理赔时需提交各种书面申请材料 , 而OTA及航空公司只需要通过短信实现自动理赔 。
有保险公司航延险负责人认为 , 航延险的盈亏主要受销售场景、天气状况、提前购买时间等综合因素影响 。
目前现在市面上推出的航班延误保险合同 , 大多数产品无论是包月还是包年 , 一般理赔次数和赔付金额均有上限 , 可以依据本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赔付次数及保险金额 。 由于航班延误险承保范围不尽相同 , 如有些是按照航班起飞时间计算 , 有些则是按到达时间计算 , 有的公司的航班延误保险仅针对遭遇自然灾害、恶劣天气、机械故障以及航空管制或超售机票等引起的航班取消或延误进行赔付 , 未将因航班计划、运输服务等航空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并不在保障范围之内 。 旅客在选择投保时须注意查看保险条款中的细节 , 如“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等关键信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