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电影《钢琴家》:滴在钢琴上的眼泪,还记得那个钢琴家吗

【钢琴家■电影《钢琴家》:滴在钢琴上的眼泪,还记得那个钢琴家吗】
钢琴家■电影《钢琴家》:滴在钢琴上的眼泪,还记得那个钢琴家吗
文章图片
钢琴家■电影《钢琴家》:滴在钢琴上的眼泪,还记得那个钢琴家吗
文章图片
先说说电影当时的背景 , 1942~1945世界还在二战时期 , 在平行时空下的中国人民在遭受着日本的迫害 , 波兰 , 犹太人在遭受着德国的迫害 。 战争下 , 有反抗 , 有死人 , 有苟且 , 也有爱情 。 故事是跟着主角的视线走的 , 但是又没有掺杂太多个人感情 , 主角光环也不是那么浓烈 。 男主角眼睛清澈 , 在弹钢琴时伴随着音乐散发的气质很是迷人 , 尤其当他黄疸病痊愈的时候 , 看到他的眼睛 , 有春暖花开之感 , 让人觉得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 宁愿生活过的艰苦也不去迫害同胞 。 为了生存他抛下尊严 , 向迫害同胞的人低头 , 跪求德国士兵 。

看完本片 , 最佩服导演的是他懂得何时调动观众情绪 。 每当我们认为主人公安全的时候 , 危险便突然出现了 。 这危险又不是突如咋来的惊吓 , 而是让观众一直紧张 , 然后便猛地一击 。 举个例子 , 当主人公躲进一幢楼寻找罐头食物时 , 我们时刻听到军官走进楼里的脚步声 , 我们为主人公感到担忧 , 但最后主人公又成功躲进阁楼 , 直至晚上出来开罐头时 , 罐头掉落在地 , 里面的汁液渗出 , 但主人公却没有马上捡起 , 我就感到疑惑了 , 而随之看到的是一双军靴 , 镜头慢慢向上 , 在这几秒钟 , 可以说我是提心吊胆的 , 本应看到一副凶神恶煞的军官 , 但却是一副较为和蔼的面目 。 看到这里 , 要知道 , 主人公已经很久没弹过钢琴了 , 我想这也应该是能挽救他姓名的唯一手段了 。
看到此情节前 , 我在想 , 这部片子的主人公是否不一定要是一名钢琴家呢?因为在片子中我们对主人公的印象更多是一名逃难者而不是钢琴家 。 我看见网上也有人跟我有一样的疑问 , 我想原因有二:一是本身此片主人公就取自于真实人物 , 二是钢琴家这个身份实则是主人公命运的决定点或转折点 , 他因此能在餐馆弹钢琴 , 从而取得工作证 , 先躲过一劫 , 后被当犹太人管理高层救了一名 , 我想也是因为他不希望主人公的才能就此灭亡 , 又躲过一劫 , 厚爱后来住在德国区里 , 虽然他被告知不能发出声响 , 但他能听到邻居的琴声 , 能在钢琴键盘上想象弹奏 , 这是令他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 。 最后 , 更是因为一首钢琴曲感动了德国军官从而逃过一劫 。 所以说 , 思前想后 , 钢琴家这个身份还是很重要的 。
另外导演在解答情节疑问上的节奏也非常迅速 。 举个例子 , 当犹太朋友邀请主人公去当管理犹太人的警察时 , 主人公回答我已经有工作了 。 下一场戏就是主人公在餐馆里弹奏钢琴 。 但个人认为 , 还是得有一些疑问不要过快告诉观众答案 , 可以在后几幕再交待 。 再者 , 导演的镜头长度掌握得非常好 , 简洁利落 。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的话 , 个人认为 , 有部分情节没有交待完整(即缺少呼应) , 比如主人公一家人商量将钱藏到哪里最安全 , 我最想知道的是这些钱到底有没有被德国士兵发现?没有交待 。 主人公一家人被驱赶时 , 他的两个家人不是被德国的士兵抓走一段时间吗?他们虽然又回来了 , 可他们到底去了哪 , 当我看到主人公跟姐姐(还是妹妹说话时) , 我原本以为她会问她 , 结果没有 。 我赞同导演没有交代主人公家人是否有存活 , 因为我们潜意识都会觉得他们已经死亡了 。 另外一点 , 还是觉得直到主人公在德国高官面前弹奏钢琴前的情节太长了 , 而且也缺乏反映主人公思思不忘钢琴的特点 , 会让观众忘记他本身是个钢琴家的重要身份 , 如果能减少些暴力场面 , 多点主人公和钢琴的互动情节会更好 。 总的来说 , 边看这部电影边觉得活着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