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远|绿灯思维。( 三 )


因为大脑本质有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 , 它会本能的暗示你 , 只有自己选择的方向才是正确的 。
一旦在群体中遇到与我们的思维不同的东西 , 大脑就马上调取自己的认知 , 或者经验 , 还是证明别人是错的 。
这种机制是与生俱来的 , 十分强大 , 而且你也不好说它是愚蠢还是聪明 , 如果说它愚蠢 , 是因为这种保护机制会让你很难改变现在 , 很难开始新的 , 甚至于更好的事物接纳 。
对于一个人 , 哪怕你已经让他知道了 , 这个改变是有益处的 , 没有坏处 , 他也很难做出改变 , 为什么?因为要打破他原有的意识和认知 。
不管是从个人角度 , 还是群体角度 , 这就是意识改变认知 , 认知支配行动 , 行动带来结果最好的折射了 。
王智远|绿灯思维。
本文插图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 行为形态:
智远认为通过大脑意识形态反射的指令 , 驱动自己的肢体 , 语言带来的行为反射 , 可以称之为“行为形态” 。
影响着我们个人的行为因素有很多 , 比如日常生理过程会影响行为 , 例如“自己口渴”需要喝水 , 认知过程也会影响行为 , 比如我很想赢得比赛 , 那我就会刻苦的训练 。
社会认知也会影响个人的行为 , 比如在群体活动中 , 我们有时候会去从众 , 无意识过程会影响行为 。
当然有些可能不需要费用很大“意识”的 , 比如“眨眼睛” , 但是它确实发生了
行为形态在“红绿灯”思维中 , 其实展示着自己的态度 , 由大脑意识CPU的反射 , 导致自己的行动产生变化 。
行为形态的第一个方面隐含需求点是“自我展示” , 当我们不希望别人觉得自己的言行不一致的时候 , 多数人就会倾向于伪装自己的态度 。
这是最初级针对行为影响态度 , 意识影响着行为的解释 , 但是很明显这样的理论也有很强的局限性 。
行为形态的第二个方面的隐含需求点是“不协调理论” , 当一个人意识 , 态度 , 行为有所差异的时候 , 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 比如开会的时候 , 他就会感受到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 。
为了缓解这种感觉 , 他们的意识 , 态度就会转变成为行为 , 比如“多说话” , “否定别人” , “小动作等” 。
意识影响行为形态的第三种常见的隐含需求是“决策后的不协调” , 我们多数人在做出一个决定后会更高的评价自己的选择 , 而贬损放弃的选择 。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你去求职 , 突然收到了多家公司的offer , 那么在你决定要去哪一家公司的时候 , 你会觉得这家公司整体都比其他家好 , 即使自己在正式决定前一直无法下决心 , 认为这几家公司各有优劣势 。
“意识”影响“行为形态”的第四种常见的隐含性需求是“认知失调” 。
当在某个场景下 , 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起冲突的时候 , 我们的大脑就会感觉到“紧张” , 这个时候“认知”就会失调 , 自己就会默认启动保护机制 。
王智远|绿灯思维。
本文插图

总结认为 , 从心理学角度 , “意识”影响“个人形态” , 而个人形态又是一个人的“脸面” , 人们便会通过各种的形式去维护着“体面” 。
自我展示 , 不协调理论 , 决策后的不协调 , 认知失调 , 而这些是“红绿灯思维背后”意识推动行为形成的真正原因 。
03.如何有效的消除“红灯思维” 。红灯思维是固化的 , 自我禁锢的 , 并不是“我知道 , 我就能立刻能改的” 。
简单来说 , 如果你需要戒掉红灯思维 , 那么在前期一定需要付出时间成本 , 并且要求大脑意识在做决策的时候“慢半拍” 。
我是如何戒掉“红灯思维”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