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地摊经济,体现的是你的立场站位

地摊是一种古老的现象 , 无论是农村的定期集市 , 还是城市的流动商贩 , 几千年来 , 这种现象伴生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 今天将它冠名为“地摊经济” , 似乎赋予了某种“高大上”的意味 , 但实际上它仍然是一种“低小下”的事物 , 有点上不了台面 。 虽说上不了台面 , 但历朝历代执政者对地摊现象无不持包容的态度 , 允许小商小贩自由设摊 。 古语说得好:“民以食为天” ,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 , 老百姓吃饭是最大的政治 。 因此 , 世俗眼里的“低小下” , 就是穷人眼里的“比天大” , 这里就有了一个如何看待地摊现象的立场站位问题 。 近年来 , 我们提出了事关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宏大的目标口号 , 贯穿这些目标口号的基本立场站位要求就是一句话:“以人民为中心” 。 这完全正确 , 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 我们另外常说的“为民族谋复兴 , 为人民谋幸福” , 其中的“为民族谋复兴”归根结底也就是“为人民谋幸福” 。 然而 , “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立场站位在逐级具体贯彻过程中却容易走偏 , 其走偏表现主要有两个 。 其一 , 由于国家太大、人口太多的缘故 , 我们容易将“人民”这个概念抽象化了 , 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是实际工作中常犯的通病 。 这有点像过去流传的一个笑话:一家公有制商店的营业员对批评他服务态度不好的顾客振振有词地说 , “我是为人民服务的 , 不是为你服务的” , 粗略一听 , 还真有点道理 , 但这就是典型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 结果导致了立场站位的笼统模糊 。 其二 , 由于“人民”概念的抽象化 , 我们也更容易站在全局和宏观的角度去思忖判断某种经济现象的得失 , 而缺乏对“人民”中特定人群具体需求的设身处地的体察 。 反映在工作实践中 ,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官方统计GDP增长或人均数据提升的政绩需要出发 , 去决定某项政策的取舍 , 却未能完全站在特定人群具体需求的立场考虑问题 。 地摊现象或称“地摊经济”就是如此 。 直白地说 , 它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事前部署 , 也不是当前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既定做法 , 它对年度GDP增长或人均数据提升不具有预先“计入”的意义 , 然而它却是当前严峻经济形势下基层广大失业人员求生存的急需 , 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引爆这两年贸易摩擦危机后“保就业保民生”的无奈 。 对这样的一种急需和无奈 , 我们不应该以经济常态化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 更不应该以城市常态化治理的标准去苛求 , 而应该多考虑百姓生活的实际困难 , 切实站在解决低收入者乃至失业无收入者吃饭问题的立场上给予最大的包容和扶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