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海外陪读妈妈的自述:美式“鸡娃”VS中式“鸡娃”,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一位海外陪读妈妈的自述:美式“鸡娃”VS中式“鸡娃”,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文章图片

看点

教育竞争全球化时代 , 世界各国都出现普遍的“鸡娃”式育儿 , 由于社会不平等和教育高回报率 , 父母将其视为某种理性和必然选择 。 在西方国家 , “鸡娃”也被称为 “精细育儿” 。 笔者的女儿在加拿大私校读书 , 她观察 , 中国式“鸡娃”和西方的“精细育儿” , 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 下文中 , 笔者结合亲身经历 , 分享中西方“鸡娃”在培养目标、驱动效果、养育底线等方面的差异 , 以及未来东西方融合 , 才是最理想的育儿模式 。


文丨方也编丨Jennifer


国内父母对要不要“鸡娃”似乎已成共识 , 专家们的各种担忧已经淹没在汹涌澎湃的“鸡血”浪潮中 。

“鸡娃”在国外被称作为“精细育儿”(intensive parenting)
, 曾经是典型的精英阶层育儿模式 , 各种研究表明 , “精细育儿”如今已成为美国父母养育子女的主导模式 , 并开始风靡欧洲大陆 。

一心“鸡娃”的父母们错了吗?

2019年美国经济学家Matthias Doepke和Fabrizio Zilibotti的研究认为 , 由于社会的不平等和教育的高回报率 , “鸡娃”是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和对世界环境变化的明智反应 , 是一种理性和必然的选择 。

既然“鸡娃”势在必行 , 那么让我们走近美式“鸡娃”——“精细育儿” , 跟中式“鸡娃”比较一番 , 看看是否能找到一种理想的“鸡娃”模式 。

一位海外陪读妈妈的自述:美式“鸡娃”VS中式“鸡娃”,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文章图片


一位海外陪读妈妈的自述:美式“鸡娃”VS中式“鸡娃”,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文章图片

这是一个“鸡娃”全球化的时代?


我的女儿在加拿大的一所私校读书 , 曾经和几个白人同学参加过校外的垒球训练 。 下午放学后四点开始 , 孩子们在草地上呼叫奔跑 , 妈妈们头顶烈日围观喝彩 。

虽然只是一个初级的垒球班 , 也不是什么重大比赛 , 作为啦啦队的妈妈们从不缺席 , 几个律师、医生和公司高管妈妈们都会特意请假;有时候会换成西装革履的爸爸们 , 从办公室匆匆赶来 。

我曾经表示可以从学校把孩子们一起送到球场 , 妈妈们婉言谢绝 , 她们说孩子们特别希望爸爸妈妈到场支持和鼓励 。

这就是“精细育儿”的特点之一 , 父母要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 , 不仅要教孩子知识 , 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和情感上给与支持和鼓励 。


美国大西洋杂志的《Intensive’ Parenting Is Now the Norm in America》一文是这样描述“精细育儿”的:

一位海外陪读妈妈的自述:美式“鸡娃”VS中式“鸡娃”,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文章图片

父母会给孩子读书和讲故事 , 陪伴孩子玩耍、画画、做手工和上课外兴趣班 。
父母会和孩子讨论时事政治 , 进行思想和情感的频繁对话 。
会制定家庭
规则 , 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 , 跟学校也会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一位海外陪读妈妈的自述:美式“鸡娃”VS中式“鸡娃”,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