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吴三桂如果接受削藩而不是起兵反清,康熙会让他平安终老吗?( 二 )


从明朝京城陷落到吴三桂迎清军入关 , 中间只有一个月零几天的时间 , 内外形势发展之快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 吴三桂的所有如意算盘都没有打成 。 在消灭李自成军主力后 , 清廷曾一度调他出关镇守锦州 , 这用意也是没谁了 。 若非关内抗清义军又闹出声势 , 吴三桂估计永世会被摁在清廷的龙兴之地 。
1659年 , 清平西王吴三桂率军攻下云南 , 清廷委其开藩设府镇守云南 , 成为总管西南一切军民事务的诸侯王 。 在此前后 , 靖南王耿继茂、平南王尚可喜也相继在福建和广东开藩设府 , 各自成为镇守一方的诸侯王 。
清初“三藩问题”的激化
在镇压农民军和追杀南明残余势力的过程中 , 三藩日益壮大成为当时清廷中举足轻重的地方势力 , 而吴三桂则最终成为了分裂清朝统一的三藩之首 。
清初三藩事实上的割据独立有着三大方面的显著体现 。 首先是财政上的独立 , 虽然清初有“天下财富 , 半耗于三藩”的说法 , 但这并不表明三藩在财政上必须依赖清廷 , 事实上他们每个人都非常生财有道 , 而清廷户部无权也无法向他们查账 。
比如 , 吴三桂强占沐氏的700顷庄田以及大量圈占民田和卫所公田作为藩庄 , 又广征关市以税收敛财 , 还榷盐井搞垄断专营、开矿鼓铸自行铸造钱币 , 并与周边开展茶马贸易、药材贸易和向商人放贷 , 种种生财门路无所不用其极 。 福建和广东的耿、尚两家也同样是占屋圈地、经商括财、强征市税 。 耿精忠在福建纵令下属夺农商之业 , “苛派夫役 , 勒索银米” 。 尚可喜在广东私市私税 , 又令属下私充盐商 , 并通过广州对外通商 , 每年获利达数百万两白银 , 他们都完全可以在财政上做到独立 。
其次是治权上的独立 , 吴三桂“所辖文武将吏 , 选用自擅 , 各省员缺 , 时亦承制除授 , 谓之‘西选’” , 在其封地范围内的政务全由他们自己说了算 。 而且吴三桂不仅依仗其选任官吏的权力在云、贵、川任命自己的人 , 还与清廷吏兵二部争抢陕、甘等地文武官缺的任命 , 以至于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的说法 。 特别是吴三桂的部将王辅臣、李本深、吴之茂、吴得功、刘之复等十多人在多地任提督、总兵等重要职位 , 所以当时又有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的说法 。
第三个方面的独立 , 是他们在军事上的完全独立 。 “三藩”兵丁多达十数万 , 这支庞大的武装力量自成一体 , 拥有独立的指挥系统 , 而当时清廷八旗军的兵力不过只有二十万左右 , 兵力优势并不突出 。 不仅如此 , 顺治年间平定云贵后参与作战的八旗军在战后全都撤回了北方 , 清廷在“三藩”的地盘上基本是没有军事存在的 。
此种局面的存在是清廷必然不能接受的 , 等到天下无事、一派升平的时候 , 任何一位皇帝都会要把国家大权 , 全部拢到以他为主的一条线上去 。 当时康熙虽然还很年轻 , 但这样的心思已经很重了 , 他说:“朕听政以来 , 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 , 夙夜廑念 , 曾书之宫中柱上 。 ”
康熙二年(1663年)收回吴三桂的“大将军印” , 康熙五年(1666年)限制吴三桂的“西选之权” , 康熙六年(1667年)又解除了吴三桂总管滇黔两省事务的特权 , 并调派强硬派官员甘文焜、朱国治到云南任督抚 , 与吴三桂展开周旋 , 双方的关系自此之后日益激化 。
清初“三藩问题”的解决曾有人评价说 , 康熙平定“三藩”是“改朝换代的例行节目” , 而这个节目追求的目的就是实现国家统一 。 虽然清朝已经在形式上取代了明朝 , 但只要“三藩”的割据独立一日不消除 , 清朝就一日不具备明朝的那种大一统王朝地位 , 明清鼎革的朝代更替就不算真正完成 , 这就是存在于清廷与三藩之间的根本性矛盾 。
但也应该看到的是 , 康熙解决三藩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家的统一 , 而并不必然要解决掉吴、耿、尚三个家族 。 可是问题的难点也正在于此 , 吴三桂等人的眼光格局很可能并没有这么大 , 他们不愿意相信清廷削藩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 , 而更愿意相信清廷是为了跟他们争权力、抢地盘 , 他们不愿意放弃权势爵位与荣华富贵 , 也更惶恐于削藩后身家性命的安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