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吴三桂如果接受削藩而不是起兵反清,康熙会让他平安终老吗?


「吴三桂」吴三桂如果接受削藩而不是起兵反清,康熙会让他平安终老吗?
文章图片
「吴三桂」吴三桂如果接受削藩而不是起兵反清,康熙会让他平安终老吗?
文章图片
「吴三桂」吴三桂如果接受削藩而不是起兵反清,康熙会让他平安终老吗?
1644年4月 , 吴三桂将山海关交给李自成的部将唐通驻守 , 他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 , 率所部由山海关入京“朝见新主” 。 但当他抵达永平以西的沙河驿时 , 却突然改变主意勒转马头疾返山海关 , 然后挥军直扑关城打败毫无戒备的唐通 , 重新夺占战略要冲山海关 。
闪降闪叛之后的吴三桂 , 再次站到了清军和李自成军的夹缝之中 。 就算他有天大的野心 , 就算他原有镇兵加上招纳唐通降兵以及新募兵已经总计有60000多兵力 , 但仍然远不足以确保他能凭借山海关一隅之地独善其身 , 他仍然必须首先考虑生存问题 。
清初“三藩问题”的形成1644年四五月间的各方势力 , 是从北到南一字排开的 , 居于最北边的清军兵锋指向山海关 , 然后是手握六万大军的吴三桂局促在山海关的一隅之地 , 山海关向南是入主京城的李自成军 , 江淮向南是尚未成为主战场的南明 。
这种谁都不占有绝对地利的势力格局 , 注定了谁都不能独善其身 , 短暂的对峙可能出现 , 但长久鼎立的局面绝难维持 。 清军是要入关的 , 要想顺利南下 , 找吴三桂合作是唯一的捷径 。 而吴三桂要想生存下来 , 不投靠李自成军 , 就只剩投靠清军 。
最先给吴三桂出主意的是他的军师方献廷 , 方献廷说:“李自成大军必来取关 , 孤军难胜 , 莫若请北兵进关 , 共歼李贼 , 事成则重酬之” 。 所谓北兵就是指清军 , 这个说法相当委婉——请兵灭贼 。 当时 , 李自成已亲率十万大军出齐化门直奔山海关 , 形势不容吴三桂再多做扭捏 , 他随即写了一封信派人北上去接洽清摄政王多尔衮 。
吴三桂在信中说:“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 , 今无故而遭国难 , 北朝应恻然念之 , 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 , 速选精兵 , 直入中协、西协 , 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 , 灭流寇于宫廷 , 示大义于中国 , 则我朝之报北朝者 , 岂唯财帛?将裂地以酬 , 不敢食言 。 ”
这是一个太过理想化的借兵灭贼计划 , 给清军安排的进军路线是取道喜峰口、墙子岭 , 绕道入塞从李自成军的侧后发动攻击 , 显然是不希望对方染指自己对战略重地山海关的掌控 。 而“裂地以酬”四个字 , 则等同是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 以至于有人把吴三桂的请兵灭贼和最后的反清称帝 , 说成是吴三桂既未降清也未复明 , 但无论他内心真实想法是什么 , 他降清的事实都是无可否认的 。
多尔衮读完吴三桂的信 , 应该是要笑的 , 既为吴三桂与李自成决裂而笑 , 也为吴三桂的天真想法而笑 , 他给吴三桂回信说:“今伯若率众来归 , 必封以故土 , 晋为藩王 , 一则国仇得报 , 一则身家可保 , 世世子孙长享富贵 , 如河山之永也” 。 在此之前 , 多尔衮原本按照范文程、洪承畴的建议 , 率清军绕路赶往蓟州、密云一带 , 打算从那里入塞与李自成军决战 。 但此时已经没有再去草原上喝风沙、绕远路的必要了 , 他亲率清军改变路线径直向山海关奔去 。
在清军赶到山海关附近时 , 吴三桂在李自成的强大攻势下已经难以支撑 。 多尔衮见状并没有马上去帮忙 , 而是命令清军“驻营于欢喜岭 , 高张旗帜 , 休息士卒” , 而支持不住的吴三桂则先后派八九拨使者去请清军出战 , 但一次也没有请动 , 最后吴三桂不得不亲自突围驰往清营求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