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沂河淌
灌云、灌南、沭阳将境内的新沂河称为沂河淌 。 沂河淌全年都有着气势磅礴的视觉之美 。 夏季直到初秋 , 时有客水过境 , 大河东去 , 浩浩渺渺 , 既有类似长江之壮阔 , 还因汪洋中偶露的河洲陆地 , 反衬出水势的强悍 。 冬春时节 , 宽阔河床里 , 麦苗的绿色绵延不尽 , 通向天际 。 放眼望去 , 南北大堤如巨龙蜿蜒;东西方向直至天际 , 并无村庄人家 , 足以让人联想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秀美和壮观 。沂河淌 , 学名新沂河 , 溯根求源 , 河源何处?我们不得不说到沂河---沂河的源头在山东省沂源县 。 沂河向南流经沂水、临沂 , 再一路向南 , 流入江苏省宿迁的骆马湖 。 夏季 , 大雨滂沱 , 鲁南、皖北、豫东河水暴涨 , 汇集流向骆马湖 , 骆马湖则提闸放水 , 客水突然改变流向 , 沿宿迁之东的沭阳、灌南、灌云的沂河淌 , 经灌云的三百弓、燕尾港排入黄海 。 如此说来 , 新沂河、沂河之源来自山东省沂源县 , 故“沂源”作为地名的含义 , 就显而易见了 。谈到沂源 , 顺便漫话几句“牛郎、织女” 。 沂源有一风景名胜地叫“织女洞” , 神话传说《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发源于此 。 故事讲述牛郎养的老牛开口讲话 , 让牛郎与织女成亲 , 织女被王母娘娘捉回天庭 , 牛郎追时 , 王母娘娘在天上划出天河隔断牛郎织女 , 他俩只能在七月初七通过鹊桥相会 。 这个故事比泊来的外国情人节美多了 。 而《天仙配》讲的是董允和七仙女的故事 。 这些年 , 我渐渐发现一些古典文化在人们心里的淡化 , 比如说 , 我们孩提时代耳熟能详孙悟空的石猴出世、强取金箍棒、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等等 。 对此 , 我们那代人能如数家珍 , 而现在 , 我很怀疑孩子们甚至年轻人对此知之不多 。 估计将“牛郎织牛”与《天仙配》的董允和七仙女混淆的肯定大有人在 , 甚至是一无所知 。 曾记得 ,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曾作为小学教材 。 我们作为生长在大沂河畔的人 , 溯根求源 , 懂点历史、地理、文学很有必要 。还是漫谈我们的沂河淌 。建国前 , 沂河淌作为泄洪通道是不受约束的 。 历史上 , 黄河改道夺淮入海 , 古海州曾处于古黄河之北 。 沂河泄洪之水汪洋恣肆 , 淹没了如今的宿迁、沭阳、灌南、灌云大片良田 。 淮阴地区有“洪水走廊” 之称 , 当地县名大多带“三点水” 。1949年秋冬 , 刚刚诞生的共和国决定并开始了新沂河水利工程建设 。 上至骆马湖 , 下至灌云县燕尾港 , 沂河淌流域 , 开始了新沂河建设 。 新沂河长度188.6公里 , 采用“筑堤、束水、漫滩”的方式新辟排洪入海河道 。 参加工程建设的是淮阴、徐州两地区近20个县的民工(其时 , 灌云隶属淮阴地区 , 新海连隶属于山东临沂地区) 。 灌云县出动民工3.8万人 , 即全县农村的青壮男劳力几乎几部上阵 , 由县长汤承裕亲自带队 。 灌云负责的工程为新沂河最下游也是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 。 民工们吃的是从外地运来的高粱、玉米、山芋干 。 海边水咸 , 吃水还得去很远的地方担运 , 但灌云人特别能吃苦 , 特别能战斗 , 灌云县在1949年、1950年的两期新沂河工程中 , 都获得第一名 , 受到了导沂司令部的嘉奖 。 1950年春 , 灌云县民工又一次首先完成任务后 , 导沂司令部将灌云民工分为两部 , 一部支援睢宁、淮阴总队抢工 , 一部作为精锐之师更换潮河打坝合龙工程队伍 。潮河是灌河一条重要支流 , 由杨集向南 , 至三岔口通入灌河 。 这是一条大规模的潮汐河道 , 其西接岑池河、六里河、东门河、长流河等河道 , 汇集了灌云县中部土地涝水 , 经灌河排入黄海 。 潮河河口宽约250米 , 涨潮落潮水位差达4米以上 , 因受海潮巨浪冲击影响 , 从1949年至1950年4月 , 导沂工程中4次打坝没有成功 。 眼看汛期即将到来 , 导沂司令部只得调用王牌 , 以灌云县岑池、新安、龙苴、板浦四个大队约4千名民工替换某县民工上阵 。 淮阴地委书记李广仁亲自上阵指挥 , 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苏北区委书记万众一也到现场调度指挥 。 第五次打坝从1950年4月25日进入攻坚阶段 , 每天强势施工推进保坝 , 直至4月29日 , 灌云县4千多名民工全部出击 , 抢抛石戗 , 共抛块石2430吨 , 进行合龙总攻击 , 终于排除各种险情 , 合龙成功 。 当年 , 我父亲任灌云县岑池区岑六乡乡长 , 他曾带领民工参加了这场攻坚战 。 1974年 , 他又带领王集公社民工到圩丰北的东山善后闸打筑挡海坝 , 完成了其他公社不能完成的任务 。 那年的今天(6月6日) , 我走出校门 , 去了东山闸坝所 , 在父亲的关怀下工作了半年 。小时候 , 每逢夏季放暑假 , 我常去灌南张店三庄的舅舅家 , 他家离沂河南堆不远 , 当地乡亲们称大沂河为河淌 。 可能是1969年夏天 , 庄上人都说 , 河淌来大水了 , 生产队布置每家扎一个草捆 , 草捆用柴和棒秸等扎成 , 长约两米 , 小水桶般粗细 , 是运到沂河堆上一字排开挡水护堤的 。 从那天起 , 我经常步行几里去河堤上看水势 , 那年洪水多日未退 。 我想家了 , 遥望着几十里外的大伊山 , 盼望着洪水退去 。 每天还会听到伊山开山爆破的“放炮”声 , 更引起了想家的念头 。 1958年 , 沂河淌南的灌云部分乡社划出 , 加上涟水北部少数乡社 , 成立了灌南县 。 分县尽管可能还有其他因素 , 但沂河淌的分隔形成的交通障碍是不争的事实 。 直到1969年 , 才建起沭阳沂河大桥 。 当年行洪时 , 灌云、灌南开汽车来往 , 还得绕行沭阳 。 如今 , 灌云、灌南的沂河淌上 , 已有几座大桥了 。 一天下午 , 我在酣睡中被庄上的孩子推醒了 , 原来是父亲骑自行车来接我的 。 第二天 , 父亲带着我赶到了盐河南闸 , 父亲还买了点枣子给我吃 。 等了好长时间 , 我们上了小火轮 , 在轮机声和满船过客的嘈杂声中 , 渡过了浩浩荡荡的大沂河 。 当时 , 我并不知道沂河淌的水来自哪里 , 淌到哪里 , 我只知道 , 快开学了 , 我得回家上学了!沂河淌 , 是新沂河流域人们对自己家乡河流亲切的称谓 , 曾有文化人用一个文里文乎的名字“沂河床” , 这就失去了“淌”的灵动 , 和灌云称美食“豆丹”而不称“豆蝉”一样 , 家乡的方言土语总是那么形象和生动 。 我深深地热爱家乡 , 热爱故乡优美的山川 , 热爱土得掉渣的“沂河淌”!中华民风网特邀撰稿人: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