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国民营卫星公司在忙啥?,“星球大战”打响:马斯克再送60颗卫星上天( 二 )


4月20日 , 卫星互联网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新基建” 。 在政策催化下 , 九天微星于5月14日完成2.7亿元B轮融资 , 由航空工业中航资本(600705,股吧)旗下基金中航产投和北京国富资本联合领投 。
谢涛介绍 , 今年九天微星的目标是依托国家需求做好卫星互联网的研制 , 并以此为基础建成平台及载荷的智能制造产线 , 具备年均100颗卫星的产能 , 能够为政府和企业客户快速交付50-500公斤级的卫星 。
卫星互联网的另一大优势 , 是通过低轨卫星解决全球网络延迟的难题 , 并将定位精度从10~15米下降到厘米级别 , 以实现导航增强的功能 , 最终让自动驾驶变为现实 。
在SpaceX星链(Starlink)星座中 , 卫星轨道面高度仅为传统同步轨道36000公里的1/30到1/100 , 理论上单向传输仅1.15毫秒延迟 , 而传统同步轨道卫星理论上需要120毫秒左右延迟 , 无法满足自动驾驶对复杂路况的及时反馈 , CleanTechnica认为星链卫星互联网星座未来将成为特斯拉汽车的网络基础设施 。
根据2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 2025年中国将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的市场应用 , 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 卫星互联网作为潜力巨大的技术路线 , 已吸引吉利汽车、未来导航等民企入局 。
3月3日 , 吉利高调宣布旗下的卫星智能中心项目在浙江台州开工 , 称将在今年内发射两颗自制低轨卫星 , “吉利造卫星”一时间成为业内热词 。
2018年11月 , 吉利成立航天科技公司时空道宇 , 正式涉足商业卫星领域 , 覆盖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全产业链 , 在自动驾驶、未来出行等领域开拓商业场景 。 5月31日 , 时空道宇库尔勒地球站建成 。
此外 , 商业卫星传统阵地——遥感和科研 , 近些年也涌现出不少造星新势力 , 与谋求产学研转型的科研院所一道 , 形成该赛道的龙头阵营 。
天仪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1月 , 专注于研制面向科研市场的微小卫星与载荷 , 为科学家、科研院所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服务 。 2016年11月“潇湘一号”发射升空 , 成为中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 。 2018年7月天仪研究院获得了1.5亿元B轮融资 。
“国家队更多承担了重要的国家研发任务 , 我们更多承担的是小快灵的科研服务 , 是国家队的补充 。 ”天仪研究院创始人、CEO杨峰告诉《财经》采访人员 , 天仪选择从科研这个细分小市场出发 , 避开需要大量烧钱的通信和遥感领域的激烈竞争 , 先把脚跟站住 。
目前 , 天仪研究院依托科研这一小市场发射了18颗卫星 , 杨峰表示 , 天仪将在此基础上完善自己的供应链体系 , 再逐步入局卫星互联网领域 。
而借由B站视频卫星走入大众视野的卫星研发商长光卫星 , 已在国内的商业遥感卫星领域位居头部 。 一位长光卫星的人士告诉《财经》采访人员 , 依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技术转化 , 长光卫星已形成成熟的企业定制模式 , 根据客户需求一事一议并立项开发 。
据B站向《财经》采访人员介绍 , 视频卫星具有三维立体成像功能 , 可实现高精度对地遥感观测 , 将用于B站科普视频的拍摄 。 此外 , 卫星入轨后将与此前发射的16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 , 提升星座的多维度遥感信息获取能力 , 在应急安全、防灾减灾、城市建设等领域发挥作用 。
“对于国内的整星制造领域 , 各个赛道的瓜分已经基本结束 , 民营企业第一梯队已经产生 。 ”天风证券研究所军工高级分析师李鲁靖告诉《财经》采访人员 , 因为投资量大 , 技术积累要求高 , 并且依赖卫星轨位和频道资源等渠道资源 ,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 , 目前的机会主要集中在配套端 。
李鲁靖预计 , 未来中国将诞生1~2家世界级卫星互联网企业 , 对标美国SpaceX及其星链计划 , 8年入轨1.1万颗卫星 。 到2028年 , 预计中国卫星(600118,股吧)互联网总收入可达3993.84亿元人民币 , 2021年将有可能出现22.5亿美元的卫星制造市场 , 卫星互联网应用与地面设备在2028年可以达到500亿美元量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