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国民营卫星公司在忙啥?,“星球大战”打响:马斯克再送60颗卫星上天( 三 )


技术、资本 , 成本 , 产业三大痛点
烧钱 , 是每一位入局者必须直面的难题 。
“创业早期风险很大 , 试错成本非常高 , 好不容易融到一笔天使轮 , 发一颗试验卫星就把这些钱全花掉了 。 ”谢涛说 , 当时为了能回收一些成本 , 九天微星在研发过程中想尽办法增加可以商业化的项目 。
以低轨通信卫星为例 , 复杂的太空环境对设备的性能提出严苛要求 , 这些都会体现在研制成本中 。 谢涛介绍 , 卫星相对地面基站需要覆盖更大区域和更多用户 , 而依靠太阳能(000591,股吧)供电的卫星平台功率受限 , 难以达到地面基站那样的供电条件 。 此外 , 卫星公转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太阳风引发的空间电磁扰动 , 都考验着卫星公司的技术水平和资金能力 。
技术和商业模式领先全球的SpaceX , 单星造价也达到1000万人民币量级 。 美国的Starlink和Oneweb两大星座今年计划入轨1800颗互联网卫星 , 对应制造和发射服务费用超过30亿美元 。 卫星组网同样不菲 , SpaceX首席运营官GwynneShotwell两年前就表示 , Starlink组网需要花费约100亿美元 , 甚至更多 。
目前国内低轨小卫星的制造成本普遍超过3000万人民币 , “相比过去以亿为单位讨论价格 , 成本已经下降了很多 , 但通过量产来实现成本控制 , 目前国内还没人能做到 。 ”杨峰说 。
“最大的薄弱环节在供应链 。 ”杨峰介绍 , 中国的航天供应链面向国家任务 , 这种依托小批量定制任务打造的供应链体系 , 无法应对量产低成本卫星的需求 。 而美国的航天供应链很早就针对量产低成本卫星进行布局 , 显著降低了美国企业的造星成本 。
供应链的模块化 , 将成为未来商业卫星产业下探成本的发力点 。
李鲁靖介绍 , 随着卫星量产化需求提升 , 供应链将拆解为若干模块 , 对应不同供应商 , 如数据处理模块、雷达阵列模块、全球定位模块、遥感模块等 , 成为货架上的现成商品 , 供整星企业依据不同订单需求选择和组装 。 “类似于手机制造的模块化模式 , 使专用设备减少、通用设备增多 , 自然而然提升了生产效率 , 成本可向SpaceX趋近 。 ”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也有望大幅削减成本 。 谢涛介绍 , 与美国头部企业相比 , 中国同行从技术性能上看 , 差距并不特别大 , 但在新技术应用方面 , 差距非常显著 。
如推进系统 , SpaceX采用氪推进可节省很多成本;又如能源系统 , 现在采用的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比较昂贵 , SpaceX开始使用薄膜太阳能 , 能降低很多成本;再如卫星形状 , SpaceX的Starlink卫星采用扁平的“刀片”状设计 , 仅一张桌子大小 , 高度标准化模块化 , 可以像桶装薯片一样摞起来一次发射60颗 , 上天之后再伸展打开 , 大幅降低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 。
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后 , 政策红利牵动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关注商业卫星领域 。
“国内商业卫星和商业火箭的第一波投资人已经到收果子的阶段了 。 ”蓝天翼介绍 , 如此长的投资回报周期考验定力 , 目前最早入局的公司多为4~5年前 , 而现在入局的回报周期会比之前的短 。
李鲁靖强调 , 由于资本壁垒过高 , 在各赛道基本都有龙头企业盘踞 , 后来者往往难以进入 , 投资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退出期限 , “商业卫星是一个5+2行业 , 5年投资期、2年退出去 , 在目前的竞争格局下 , 具备技术优势卫星配套企业、应用端市场深厚的总装企业将更有发展潜力 。 ”
从to?G到to?C市场
从默默无闻的小众领域 , 到一跃列入发改委“新基建”名录 , 卫星互联网的“火线擢升”耐人寻味 。
由于美国地广人稀 , 如果整体做5G部署 , 总资金需求量大概在1500亿美元 。 但如果做Starlink卫星互联网 , 12000颗卫星全球组网以后 , 总资金消耗只有100亿美元左右 。
美国已在密集发射商用卫星 , 两家领先企业今年计划入轨1800颗互联网卫星 , 对应制造和发射服务费用在30亿美元以上 , 2021年开始正式商用运营 。 其中Starlink年内将进行24次发射 , 预计完成1440颗卫星入轨;Oneweb每季度将发射90颗卫星 , 2020年预计入轨360颗 。 到2028年Starlink全部组网完成 , 预计年收入600亿美元 。


推荐阅读